易迪首页

收藏知识

联络我们

易迪收藏返回前页
本页导读:瓷器历史; 瓷器装饰纹样; 瓷器着色元素; 瓷器收藏; 古陶瓷鉴定分期与断代; 元青花及仿元青花有什么特点; 如何鉴别真假“火石红”(图); 各朝代的底特征; 瓷器款识; 宋代“官窑”; 判断民窑瓷器价值高低的标准; 瓷器器足鉴定; 陶瓷表面老化鉴定法; 青花瓷器;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 专家解密清代珐琅彩瓷器; 广彩瓷; 民国瓷器值钱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限量彩盘(作者:赵惠民); 鉴别金银首饰有五大窍门; 茶壶; 日本瓷器; 瓷器福禄寿人物; 国内西洋瓷器拍卖; 法国古董望远镜; 高温色釉装饰花瓶; 紫沙壶云青落款; 日本六古窑; 涂国生清香; 
 
本页导航:*艺术古董收藏网站一览 *西洋瓷盘欣赏; *西洋瓷碗欣赏;*西洋瓷瓶欣赏;*收藏西洋瓷;  *《寻宝》央视; 说宝百科; 明代晚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湖南醴陵; 油画; 印度铜器工艺品1 2价格投入少风险小成为平民拍卖会的生存之道; 青花帽筒; 铁制古茶壶;中国茶壶; 明代茶壶鉴赏; 文革瓷器; 西洋古董中文图片;    
*瓷器窑口基本知识; *中国瓷器器形讲解大全;  *基本瓷器型(1)  *型器(2); *如何从青花的发色看年代真伪;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青花瓷(BD)  *瓷器的真伪; *瓷器相关的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大全;   
*历代名瓷器欣赏 2... 3... 4... 5... 6... 7... 8...(1/5) 9...(2/5) 10...(3/5) 11...(4/5) 12...(5/5) 13... 14... 15... 16... 17...(*) 18...(造型)
*乾隆官窑器的款式; *如何鉴定大清光绪年制瓷器; *清代描金五彩人物花瓶; *清康熙五彩西厢人物笔筒; *     
*从造型、纹饰、色彩、胎釉等方面鉴别元明清陶瓷
*古瓷器收藏的鉴别方法; *元青花的仿制与鉴别;      

*元青花有什么特点; *元青花图片 *元青花色彩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 *元青花鉴定秘诀--(博物馆元青花图片); *元青花盘图片; *元青花底足图;

*气泡鉴定 *纹饰去判断 *俗成的口语 *瓷器装饰技法和特征 *鉴定古陶瓷的传统“五大要素” *清中期瓷器鉴定要点 *清代的瓷器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

*毛泽东用瓷 *现代工艺瓷器图集 *金边龙凤小瓷盘   *龙凤双喜溜金边茶盘   *金边盘  *近现代陶瓷概说  *中国传统书画之七大诀窍()  *中国现代画家名录

 

瓷器历史

鉴定瓷器主要包括辩真伪、定朝代、断窑口、估价值等几项,要想做到这几点,首先必须对各个朝代、各个窑口的瓷器的风格特征了然于胸,并能一贯到底,可以具体到某个特征在什么时代出现。例如,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了光亮如漆的黑釉瓷;两晋时期,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的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等等。广大读者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史略和一些相关知识。

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中国劳动人民就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器”,即本书所说的“早期青瓷”。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并有可能烧成了最早的白瓷器。由于制烧技术的很大提高,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兴盛,许多新的品种相继涌现,从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于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下面粗略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作为读者鉴别瓷器的基本知识。

在夏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见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接着出现青釉完整器属于郑州二里冈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所以胎比较粗,工艺较简陋,器形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段距离。西周时期,早期的青瓷器数量增加,器形,胎釉等方面与商代相比有了较大进步,在已发现的一些青瓷簋、豆标本上,可以见到最早应用“化妆土”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的大量早期青瓷器的胎质已经比较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战国晚期,早期青瓷器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西汉一些同类产品又逐渐出现。东汉是“早期青瓷”的终结期。

同时,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以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在一些东汉墓葬中见到少量白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明显地应用了化妆土。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胎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匣钵是瓷器陪烧时置放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有匣状窑具。由于它的封闭性好,提高了瓷器的质量;由于它的承重力强,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使瓷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瓷器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为最,白瓷以邢窑产品的质量为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体”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纹胎瓷、花釉器、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通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河南一些窑在唐代烧成了最早的釉下彩青花瓷器。

 

瓷器装饰纹样

五蝠捧寿——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四只蝙蝠环绕寿字,寿字中间又画一蝙蝠,蝠与福谐音,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瓷器上始有,以后历朝有烧制。

洪福齐天——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许多满天飞舞的红蝠,谐音“洪福齐天”。清代瓷器上常见,是吉祥图案。

福禄寿——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蝙蝠、鹿和松鹤蟠桃,因蝠与福、鹿与禄谐音,蟠桃松鹤代表寿,故名。清代瓷器上常风,是吉祥图案。

吉庆有余——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兵器戟、乐器磬和鱼纹,取戟与吉、磬与庆、鱼与余谐音,故名。多见于清代粉彩器物上,是吉祥图案。

一路连科——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一只鹭鸶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边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清代瓷器上多见,是祥图案。此外,画鹭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画鹭鸶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等。

安居乐业——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鹌鹑落在树叶上,取鹌与安、落与乐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

平升三级——瓷器的一种饰纹样。在器身上画瓶、笙,瓶内插三支戟,取瓶与平、笙于升、三戟与三级谐音,故名。清代瓷器上多见,是吉祥图案。

岁寒三友——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故名。元代景德镇窑瓷器上始见,明清沿用。

 

瓷器着色元素

青花--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青花釉里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五彩——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斗彩——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粉彩——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珐琅彩——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

青花——釉下彩的一种品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釉里红——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五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釉上五彩的制作工艺是彩色纹饰绘于已经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再加700—800℃左右炉火烧制而成,一般以红、黄、紫、赭等色彩绘纹饰,有的还加饰金彩。但每件器物要根据纹饰的设色需要,可以是两种色调或五种以上色不等。 

青花五彩一般以红、黄、绿、紫及青花为五种主要色彩。它也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瓷画。因此青花五彩与斗彩在划分实物时极易混淆,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斗彩是以青花构成其图案的主色,釉上色彩只占次要的烘托作用;釉上彩绘时,在淡描瓷器的釉面上根据纹饰设色的安排进行彩绘。彩绘时可运用多种施彩方法(点、填、染、覆)。而青花五彩,釉上彩则为主要色调,青花只作局部纹饰渲染或适度点缀。釉上彩绘时,按照画稿要求将需要画青花的部分先画好,然后在釉面的空白处进行彩绘,把画面铺开。.

到了成化,五彩都为釉上彩,很少用青花陪衬,而用斗彩出现,嘉靖一般用青花五彩,色彩艳丽。万历五彩,大红大绿,以其图案繁密,色彩浓艳著称。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五彩烧造最佳。康熙兰彩程度超过青花,黑彩如黑漆一般,器物色彩艳丽,光泽透明。雍正五彩设色浅淡,釉色闪青。雍正以后,由于烧制了粉彩瓷器,五彩就很少使用。其生产的器物大都以仿明代宣德,万历瓷器而出现。乾隆时,由于粉彩加珐琅的推广,加上珐琅器盛行,粉彩瓷器数量也较多,五彩器很少出现。五彩在历史上又有“古彩”之称。

斗彩——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清代仍有烧制,风格趋于清逸淡雅。

是明宣德官窑创新品种,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巧妙组合的崭新工艺,也是彩瓷中的绝妙精品。其主要特点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绘主体纹饰或整体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经高温(1200℃以上)烧成青花器,再在烧好的釉面瓷胎上根据纹饰的设色需要,填上一种或多种不等色彩,而后再入炉(800℃)烘烧制成,这就是斗彩。 

粉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软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另一品种,创烧于清康熙末年,是在五彩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升华的结果。其工艺是在已烧好的白胎上用墨线打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溶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彩料涂在玻璃白上,再经画,填,洗,扒,吹,点等工艺将色料依深浅不同需要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再入窑经720--750度左右低温二次烧成。雍正时粉彩在烧制,胎釉,彩绘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粉彩成为雍正朝瓷器生产的主流。由于掺入的粉质,改变了五彩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使画面更为写实,瓷面光泽透亮,每种颜色都有丰富层次感,粉润柔和与硬彩恰恰相对,故学术界又称之为“软彩”。
到了乾隆粉彩显得淡雅秀丽,并且使用一些进口料即珐琅彩,用西洋画色,用油调色,使色彩更为鲜艳夺目,粉彩加珐琅出现在同一器型内,图案效果更佳,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代表了乾隆盛世的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粉彩加珐琅的画法,又被称为“洋彩”。
乾隆以后,嘉庆,道光粉彩与五彩仍为彩瓷主流,但质量上已赶不上康,雍,乾三朝。清末,五彩,粉彩继续烧制,但色彩的鲜艳程度以及制作工艺水平大大降低,到清晚期浅绛彩的出现,使一部分瓷器代替了粉彩与五彩的发展,其工艺水平反在二者之上,形成了一个多彩同时出现的局面。民国时以浅绛彩为主流,粉彩,五彩很少出现。
现代仿品中粉彩,五彩瓷器很多,但是色彩的呈色与鲜艳度,画工的水平,以及釉水稀薄,胎质粗松都赶不上古瓷,无论从那个方面比较,仿品就是仿品,工艺水平及古韵之感与古瓷相差很大。

珐琅彩——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瓷器烧好后又涂上了料彩,也即珐琅彩。系仿铜胎珐琅效果。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的组成为基料,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
珐琅彩瓷的特点: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
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
       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
 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浅降彩--起源于咸丰到民国,也就是咸丰,清晚期到民国初期这一段前后也就70年的历史。 浅降彩是清代晚期咸丰、同治、光绪时流行的一种釉上彩技法。仿照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锗描绘纹饰在瓷器上绘画。用来描绘山水、人物、花鸟,清新淡雅,色调清淡柔和与当时的国画绘画风格相同。

 

瓷器收藏

瓷器收藏首推“元青花、明永宣以及清三代”的官窑作品,明张谦德《瓶花谱》中赞曰:“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

民国瓷器主要是指1911年到1949年烧造的瓷器作品。民国瓷器鉴定较多集中在、胎骨、数量等方面,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经常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青花瓷器颜色昏暗发蓝,俗称洋蓝。洋蓝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蓝。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

新粉彩瓷是民国瓷中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代表人物的第二代新粉彩画师“珠山八友”。1928年瓷板画开始流行,为了便于接受订货,在王琦倡导下八位画师成立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前后共十位画师参加,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之前还有第一代和第三代,都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瓷器,这一时期的仿古瓷器范围广、数量多,不仅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的瓷器也很多,收藏者在民国瓷器鉴定时应掌握其特点。

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型上。新创的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为装饰。余处绘以粉彩纹饰。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二十几个透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有不带圆孔的折沿洗。

嘉庆粉彩的官窑款式基本上沿用乾隆时的写法,以篆刻为主,用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字体规整、结构严谨。

道光间还出现“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另外还有花口盘、盖碗、温锅、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盆、洗、灯笼尊、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烛台、鱼缸、花觚等。

清代帽筒

种类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五彩、粉彩、单色等。造型有圆形、四方形、六棱形。纹饰题材也很丰富,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山水、动物、水果、花鸟鱼虫等。同治时期画面浓艳而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变形莲瓣等纹饰,光绪时期纹饰施彩较薄,含粉质较少。

民国帽筒清秀淡雅,当时出现一种“浅绛彩”绘画方法,用浅淡的绿色、蓝色、赭色等,在瓷器上绘画,用来描绘山水、人物、花鸟,清新淡雅,与当时的国画绘画风格相同,且流行于同治时期的边饰也已消失。民国帽筒一般都有款识,仿清款和人名款等,还出现了大量贴花帽筒,有的全部贴花,有的则一部分贴花,一部分绘画,这种纹饰比手工彩绘的细腻,用于抚摸釉面平滑,没有手绘凹凸不平的笔痕,图案很精美,但收藏价值不高。

帽筒中的各种纹饰都有,其中人物纹饰有:三国故事、红楼梦、竹林七贤、麒麟送子、孟母择邻、东方朔偷桃、庭院树下、仕女婴戏图等。

动物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如:鹿鹤同春、鹿上封侯,色彩也很丰富,有红狮子、蓝狮子、绿狮子、黑狮子等。

山水纹饰以自然风光为题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垂柳树木、渡船垂钓、远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径。

花鸟纹有喜上眉梢,一路莲生,竹报平生,富贵白头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藏兴趣的广泛,清代民国帽筒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仍有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帽筒也存在大量赝品,仿品几乎可达到乱真的地步,因此,收藏者仍需多下功夫。

 

古陶瓷鉴定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以明清时期为例,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再按帝王年号细分。

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从器物鉴定角度看,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

明清距离现代较近,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尽量缩短时间跨度。

下面的分期,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

一期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阶段,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共29年,前后阶段共62年。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称空白期。第三期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开启晚明风格。第四期为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为明末,天启、崇祯,共24年。 

洪武 永乐 洪熙 宣德 正统 景泰 弘治 嘉靖 隆庆 万历 天启 崇祯 正德 泰昌 建文 成化 天顺(明) 弘光 隆武 绍武 永历

  

二、清代也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清初,顺治,18年。二期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为清中期,乾隆、嘉庆,共85年。四期为清晚期,道光、咸丰、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时期。第五期为清末,光绪、宣统,共37年。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天命 天聪 崇德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划分,另外还有几种特定时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朝“宣青”时期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专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无官窑款时期)、“克拉克”青花瓷(专指以明万历朝外销西方的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以明崇祯朝青花精品瓷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时期“翠毛蓝” 青花为代表)、仿古瓷兴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为代表)、伪品泛滥期(以清末民国初制作的赝品为代表),还有祥瑞瓷(专指天启、崇祯时期带日本风格的瓷器)、南明瓷(专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权瓷器)、洪宪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为代表)、广彩(专指清中期景德镇制瓷胎运往广州彩绘的外销瓷)、浅绛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绘瓷为代表)等。

清三代的景德镇官窑产品装饰种类十分多样,其品种主要包括青花、釉上彩、色釉瓷器,其中釉上彩包含有五彩、黄彩、红彩、绿彩、蓝彩、黑彩、金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色釉瓷器包括红釉系列:郎窑红、霁红;仿宋代汝官哥钧釉、东青釉、胭脂水、紫金釉、乌金釉、珊瑚红、孔雀绿、瓜皮绿、秋葵绿、天蓝釉、霁蓝釉、紫釉(又名茄皮紫)、茶叶末、铁锈花等。清三代的众多官窑颜色釉陶瓷品种中,有些始于明代,清代只是加以继承和发展,如蓝釉、黄釉、绿釉、紫釉和酱色釉等,有些属于将明代早期流传但后期失传的工艺技术重新发掘创新的,如郎窑红、豇豆红等,也有一些纯属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的新创,如胭脂水、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秋葵绿等。

“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层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至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本人对新奇产品的热爱,景德镇御窑厂在此时也开发出了众多设计新颖、技术高超的瓷器造型,比如中段镂空的交泰瓶,通体镂花的转心瓶,奇特的乾隆三孔葫芦瓶以及双联、三联瓶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反映出清三代景德镇御窑厂的陶瓷造型一方面在不断地继承明代官窑器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开始将设计眼光扩展到模仿唐宋时期陶瓷造型,以及学习同时代的西方造型体系中来,创造力大大加强。

 同时,帝王对于汉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景德镇生产的官窑瓷器上有着直接的表现,比如,在造型上崇尚仿古,尤喜仿宋、明;在装饰上则常见汉族文化中标榜士人情怀的题材,如“岁寒三友”、“携琴访友”、“竹林高士”等。其次,在清三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与联系日盛,尤其是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为宫廷注入了一股新奇之风,景德镇御窑厂开始设计和生产一些融合了西洋风格的瓷器产品,比如模仿油画透视效果的粉彩开光装饰。

 

元青花及仿元青花有什么特点:

元青花有什么特点:

元青花图片

元青花色彩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

元青花鉴定秘诀--(博物馆元青花图片)

元青花盘图片

元青花底足图

成熟的青花瓷应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青花瓷器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元代青花瓷有什么特点?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http://knowledge.shuobao.com/taoqiciqi/qinghuaci/32761.htm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分。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

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4、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5、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锻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6、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7、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8、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锻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9、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10、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

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 2.3亿成交 伦敦佳士得[11]

元青花云龙纹牡丹铺首罐 1322.5万成交 北京保利

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 6888.5万成交 北京华辰[12]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摩羯鱼耳大罐 3622.5万成交 中国嘉德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口部短小,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牡丹可谓花中之魁,象征“雍容华贵,大气超凡”;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纹饰宜人漂亮,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绘有象征“身份尊贵、帝王之气”宝莲纹,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一件收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系该馆的“镇馆之宝”号称十亿元不卖,一件仍在海外下落不明。这是其中一件。 市场估价:500,000,000;起拍价:30,000,000

 

缠枝牡丹纹龙耳瓶—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洪武青花极品 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 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高58cm,器形典雅,画工精美,瓶纹饰层次分明,疏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口边自上而下绘回纹、蕉叶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上下分别以下垂如意云头纹和莲瓣纹做边饰,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底足外撇,显得敦厚稳重。双龙纹象征着皇权,彰显霸气。 迄今为止,除了江西景德镇博物馆藏有类似的(破损)一件瓷瓶外,这是唯一的完整器,可以判断此瓶为流落海外的明代洪武时期的瑰宝,时隔六百余年仍然保存如此完好,实为非常珍稀难得。

 

如何鉴别真假“火石红”(图)

真火石红的特征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色彩,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假火石红的特征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经高温析出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垫片等所含铁质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的,它是现代仿烧者在瓷器烧制前用富铁浆涂抹或者用含铁质较多的细沙、谷壳垫在器底烧成后而产生的,其色彩浅淡,分布散乱。“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石红的一种方法。

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火石红”粉晶x衍射图,检测的结果“火石红”为:褐铁矿[FeO(OH)·nH2O]。火石红:瓷器出窑以后,胎釉中的二价氧化铁长期在地表环境下被氧化和水解成褐铁矿(HFeO2·nH2O),其颜色由浅黄至黑褐色。

影响火石红成因的主要因素有:
1. 出窑后氧化的时间长短对火石红有直接的影响,时间越长火石红就越浓重。
2. 与胎土中的含铁量有关,含铁量越多的胎土火石红就越浓重。
3. 瓷器烧造的温度和气氛对火石红有影响。
4. 与胎釉的细密、粗松程度有关。越是胎釉粗松的,火石红就越浓重。
5. 与后天的使用情况有关系。
古瓷火石红的分布特点

  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
1. 底足的胎釉结合部。
2. 无釉的砂底。
3. 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
4. 缩釉和薄釉处。
5. 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
6. 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

由于真假火石红的生成过程不同,真火石红的生成过程无法完全复制,所以真假火石红有本质的区别。

真火石红是由胎中长出的,所以和胎是一体的,不虚浮。假火石红是人为涂抹的,虚浮在胎体的表面。

真假火石红的颜色不同,真火石红的颜色柔和自然,有浓淡变化,假火石红的颜色死板无变化,颜色不正。

真火石红的光泽是半金属光泽,有油性,假火石红光泽暗淡,无金属光泽,无油性。

真火石红分布自然有规律,假火石红无自然分布规律,有不自然的人为涂抹的刷痕。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火石红不是鉴别古陶瓷真赝的唯一标准,一定要整体观察、综合分析器物的全部信息资料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糊米底”是明成化露胎底器物上火石红的特有表现。成化时期用含铁量高的河沙铺垫匣钵底部,将露底坯体直接放在沙垫上烧窑,器成后底部极易沾沙并被窑红覆盖(图7)。这种现象不但民窑有,在有的官窑器上也会出现,成为成化器特有现象。

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 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真品的底足规整、光滑,赝品的底部则粗造、不规整。

“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所以一般“胎红”多表现为“散场效应”即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有一只明弘治民窑青花三足筒炉底部的“胎红”现象,其“散场效应”非常典型。

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各朝代的底特征

通常用目测方法鉴定一件瓷器时,无论是专家还是玩家很习惯地会把一件器物翻过来。"看瓷先看底"是古玩业的一句行话,也是流行的一种鉴定方式。
瓷器的底足又叫图足,学问很大,一般的,从底足的加工工艺,款识,特征各方面就能初步判断这件器物属官窑,还是民窑,是真品还是假货,是原器还是接底货。
  历朝历代底足的加工工艺都不相同,而且底足式样众多,有满釉支烧,有露胎的,有圈足露胎内挂釉的,有平底,壁形底,二层台阶式。有的圈足呈泥鳅背,有的足端平削,碗盘类圈足较大,瓶罐类圈足则小,另外圈足有高有低,还有凸凹式,挖足式,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有收藏经验的老玩家,一看底足的工艺,再看瓷器纹饰,年代,器型,便知是否相符。
许多瓷器的底部通常都有款识,款识一般书写在底足上较多,特别是明清瓷器比较普遍,款有官窑,民窑款之分,还有吉语款、堂名款、押花款,另一些为订做专用款,写款用的装饰一般分双圈款、单圈款、双方框款、桃形款、梅花款、天字款……不同年代用的款也不相同,字体分楷书、仿宋、篆书,而写款大多为青花款,也有少数为红款、蓝料款(珐琅)、金款,明代瓷器一般釉下青花款较多,清代则有釉下款、釉上款,另外还有刻款。
  历代款识都是人工书写,有起笔落笔之笔触,一些官窑器专用款,大多有专人书写,笔法与书写特征明显,而一些仿款虽也有人工书写,但从字体结构仔细对照,有所区别,现代仿款有的则是印款,有的激光打款,字体工整,没有笔触,一看便知。有的人看款认为款对了,就认定为真品,这是片面的,一则款的书写方法,多少有些差异,就如各人签名一样,同样写十个名字,不可能一笔不差,款识的鉴别只能仅作参考,主要还是看器物的其他特征,一起论证,特别要进行容重测试。
对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要想掌握"看底断代论",要先学习看款,多去查查款书。目前款识之书也不少,但不全面,只有关宝宗所著的《历代陶瓷款识》一书收集的款识比较多,而且齐全,是一本好工具书,但任何一位权威专家,不能也不敢说,所有的款识他都见过,没有遗漏,所书写的格局与方法,是收不齐的,而且书写方法,样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模印的,因此也存在大同小异之差别,有些仿款,仿造者也模仿得很像,因而款识不是唯一依据,切莫以款的对错来判断。
  有的瓷器从底足上观察没有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一看器底就知道是老货,但很少有人发现一些真底假器的冒牌货,造假者利用假身装在真的器足上,然后挂釉再入窑烧制,以假充真,很能迷惑一部分人,一些做得比较仔细的接底器,一般水平的人在鉴别时是看不出来的,也不会往那方面想,只有发现器身与底部釉的颜色有深浅,不协调,再仔细观察画工、纹饰,与其他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感悟,接底器仅限于瓶罐类立器,因此鉴定时要多加注意。
  总之,看底断代在目测法中是一种方法,但不是绝对的,只有充分掌握了瓷器的各方面特征,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分析,才能真正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而切莫为底足所迷惑。  

 

瓷器款识: http://www.chinabogu.com/kuansi/kuansi_chayue.asp?kuansi_type3=200

宣德款识

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阴篆暗阳阴。
横竖花四双单圆;晋唐小楷最出群。

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淡不一,并同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划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宣德宫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宣德"年款”特征:



  再如成化款识: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不越刀。
明字月尖日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

  成化“天”字歌诀:

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濛浅褐边。
康雍仿造虽技巧,一长两短里俱干。

  还有正德款识:

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

宣德青花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明、清以来的文献在谈论历代官窑时,都以为宣德瓷器为明官窑之冠。

宣德青花用三种色料;1.进口苏泥勃青料,2.国产料, 3.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配合豪放而气韵生动的画法,宣德青花可谓历代青花之冠。大家对进口苏泥勃青料相对熟悉,对国产料和进口和国产混合料就相对生疏。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正常发色都多少有晕散现象,窑温过高时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笔者发现宣德青花在烧造比较重要或大型器物时运用混合料较多。这一点在各大博物馆馆藏品中统计就会发现。

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大小不等,如夜空繁星,因此,有人称其为"唾沫液",现在仿制的瓷器,一般情况气泡大小一致。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另外宣德青花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绘画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宣德青花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等。动物纹样也很丰富,云龙、团龙、团凤、龙凤,还有鱼藻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另外庭园小景、莲托八宝梵文、藏文等。

宣德瓷器胎土选用麻仓土,细密坚致,很多露胎有火石红现象,这种胎土明代已用尽。由于宣德青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仿品泛滥,所以鉴赏还需综合判断,切不可以一点套全部,这样才是正确的鉴赏观。

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

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宋代“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分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

官窑瓷器自问世后即很名贵,历代多有仿制,仿品可分为4种情况:一是宋代龙泉窑仿;二是明清官窑仿;三是清末民国仿;四是现代新仿。宋代龙泉窑所仿官窑瓷器采用垫饼或支圈烧,没有支钉痕。另外,龙泉窑仿品没有一件是满釉支烧的。明代仿官窑均是景德镇御窑厂所仿。这些仿品釉层较厚,釉面开大小纹片,多为粉青和灰青色。清雍正时仿官窑产品釉色多为豆青、灰蓝和月白,少数无纹片,多为大开片,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失透的容易与宋代官窑混淆,其精致产品中,支钉痕为黑色,类似汝窑细小的芝麻钉。

 

可分为:

按窑口或窑系可分为景德镇窑、邛窑、越窑、定窑、钧窑、哥窑、龙泉窑等;按品种可分为青瓷、白瓷、黑瓷、青花瓷、单色瓷、三彩瓷、五彩瓷、浅绛彩瓷、粉彩瓷等;按年代可分为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按款识可分为纪年款、干支款、堂名款、赞颂款、纹样款、圆圈款、方形款和变体文字款等;按青花料的不同可分为苏麻离青、平等青、回青、浙料、珠明料和化工料(洋蓝)等。在按大类进行划分后,藏友还可作以进一步细分,譬如明清时期可分初期、早期、中晚期、末期;白瓷类可细分为邢窑白瓷、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枢府釉瓷和建窑白瓷等;青花品种可再分为白地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酱色釉青花、哥釉青花、青花斗彩和青花釉里红等。此外,在细分的基础上还可按各类圈足进行再归类,例如平底足、宽圈足、玉壁底足、环形足、高圈足、矮圈足、鸡心足、旋窝足等。这样一来,不仅方便后期的研究与鉴赏,同时藏者更能在分类的过程中掌握大量与瓷器相关的基础知识。”

 

哥窑

宋代五代名窑之一。釉质肥厚,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哥窑釉面都有开片: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鱼子纹、冰裂纹等,总名为金丝铁线或百圾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元明以来,景德镇御窑或民窑一直仿烧哥窑器,此类器物俗称“哥釉”器,以示区别。虽仿品也有金丝铁线开片,器物紫口铁足特征,终不及真品神韵内敛也。

哥釉文玩东西都是老的,从清三代到清晚期都有。整体质量还不错。纵观哥釉瓷器,从宋代开始都以文房类及陈设艺术品小件为主,尤其哥釉的文房物品,为收藏爱好者所看重。明代早期如永宣时期的哥釉可遇不可求,价值非常高。至于明晚期的哥釉器物,偶尔能遇见,但是一般收藏人士不会轻易出手。

哥釉的开片,以小器大开片及大器小开片为美,开片的色调在不同时期各有千秋,在清代早期以青白釉黑线大开片居多,清雍正朝是仿哥最成功接近宋代哥窑的风韵。到了晚清开片纹线以百圾碎为主,远不如清三代精美。市场上多见哥釉青花或哥釉铁花的瓷器,略带俗气。

现代仿哥窑瓷器有以下几个特征:

1.釉面有一层贼光(学术界称火光),如果作旧,就留有人工作旧的痕迹,釉面的光不自然。没有传世哥窑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没有明清仿哥窑瓷釉面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

2.现代高仿品可以仿制出传世哥窑瓷的金丝与铁线两张网纹互不相干的特征,但与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像钢笔在宣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有自然的晕散(对外扩散)。现代高仿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宣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

 

仿的:

“古瓷的纹饰和款识看起来自然流畅,新仿的瓷器仔细看有临摹的痕迹,生硬且不自然;古瓷历经岁月,釉面光泽深沉润泽,而仿品的釉面光泽浮于表面,不够温润,甚至还会刺眼;古瓷的釉面开片紧密,而新瓷的开片呈开裂状的较多。古瓷表面的锈与釉结合紧密,不易剔除,而赝品表面的土锈比较容易剥落下来。另外,古瓷原料中的特殊矿物质也使其显现出了独特的颜色,与仿品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肉眼判定青花瓷的真假要依从"一看青,二看花"的鉴别标准。详细来讲,藏友在看青料时,要知道元青花大都采用进口的钴料,通常是些苏麻离青料,其特点是用浓墨重彩绘制在瓶身处,烧成后会有铁锈斑生成,且瓶底会呈自然火石红,而现在这些青料多是用化学方法配制而成的。其次,在观瓶上绘制的纹饰时,藏友须重点看其时代特点。比如人物,真正的元青花大器上的人物不外乎八九种,若瓶身上画有从未听说过的其他人物,则可初步断为假。再譬如真正的元青花纹饰具有古朴韵味,勾勒自然大方。而仿造的元青花,现代意识比较浓,具有模仿生硬的味道。”

“官窑、民窑虽说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可以说,其在生产工艺、图案纹饰、艺术价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多数人并不了解。因而,建议藏友掌握"官窑看料工,民窑看画风"的鉴别口诀。详细讲,官窑通常能够强制占有优质的瓷土和原料,劳役天下的能工巧匠,且控制了釉料和制瓷工艺,严禁民间进行仿制。其制作技术精湛,力求每一个操作环节都精益求精,因而代表了当时全国最高的制瓷工艺水平。在《大明会典》中就曾有"明承元制,凡朝廷烧制瓷器,必由内府定夺样制"的文字记载,其所谓"样制"指除了某类瓷器在本身的器形、规格、釉色、纹饰都要求纯正、规整以外,风格也要求统一。另据史料记载分析,官窑的烧造场所还会配有专门的军队把守,即使是当地官员也无法接近,更无法见到各种器物,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其瓷器的独有性和特权性。由于官窑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因而能在民间流传下来的瓷器极少。据统计,全球各地收藏的明朝官窑完整青瓷器也只有50多件。而相较之下,民窑则主要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地方进行自行生产与销售,其在造型、结构、用料、造材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且画风上亦表现得古朴雅致。”

明清瓷器除了纹饰精致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制作精巧规整,比如瓜棱形的瓷器,一定从上到下都做到等分,不会偏废一点。一个官窑瓶的肩膀部分的弧度一定是流畅的,绝不会有坑坑洼洼的现象,而是造型规整。当然在明清瓷器鉴定造型时,还得提防模子翻造。仿造者为了达到造型规整的目的,在真品上翻模取造型,但仔细看还是会露出马脚。这类仿品一定会留下修坯的痕迹,其次模子翻造的瓷器不是拉坯而成,因此质地粗松,敲击时缺乏瓷器应有的清脆声。当代仿品和明清留存下来且保存完好的瓷器,从光亮、釉面上看区别不大,从新旧程度上很难鉴别。不像当代仿品和高古瓷器对比,首先有一个釉面新旧的问题,很容易看出真伪来。所以鉴定明清瓷器更重要的在与制作质量和纹饰画风上的特点,爱好者要多多了解工艺和造型上的规律,多多了解当时的纹饰画风对瓷器装饰的影响,以及过去和现代在画法上的区别,是很有益处的。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芳、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臼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归白色或黄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初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 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 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瓷器的鉴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瓷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 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嘉道以后,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有减无增,渐有趋于一致之势。篆书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红字居多,即所谓图书款。图书款以道光末年、咸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篆书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于楷。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而楷书很少。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则又楷多于篆。

 

 

判断民窑瓷器价值高低的标准:

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4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更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看器型。陈设瓷、琢器的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方房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5万元左右,最终以22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8万至12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四看品种。目前投资晚清、民间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列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瓷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瓷器器足鉴定  

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清顺治年间的笔筒一般体形较高,平底无釉,胎体厚重。到了清康熙年间,则体形略为降低,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形,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到了清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则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4、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5、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6、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7、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8、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9、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见图319)。
10、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瓷器底足

 

陶瓷表面老化鉴定法

陶瓷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物质称为釉。釉是由石英、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粉碎后,施于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尽管某种仿制品采用了与古陶瓷完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烧成方法,如果不经过作旧处理,其釉子的光亮度与透明度要高于古代真品,鉴定专家称其为“贼光”和“火气”。陶瓷鉴定界曾普遍认为,这一差别是由于陶瓷文物长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如空气中的紫外线或土壤中的水和其它酸碱性质)的物理化学作用,使釉面受到腐蚀所致。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总是远非如此简单。造成这种差异还有一个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于釉子内部的“脱玻璃化”现象,也称作自然老化现象。
已有研究告诉我们,经高温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种玻璃态均质体。其内部结构是无序的,在自然环境中,呈亚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内部结构会不断自动地进行调整,由无序的亚稳定状态逐步向有序化稳定状态转变,形成微细晶体,这就是釉子的“脱玻璃化”现象,简称“老化”。正是由于釉子存在这种自然“老化”现象,致使其内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渐降低,对光线散射性不断增强。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温润,时代越久,这种反差越大,有些品种的古陶瓷,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现不同形态的微裂纹。这种微裂纹有的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如汝窑器上的“冰片纹”),有的则要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才能发现。造成这种微裂纹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形成显微晶体的过程中,釉子内部会产生不均匀内应力,当这种内应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使釉子内部和表面出现微裂纹。过去人们把古陶瓷面上裂纹的形成原因,都归结在陶瓷烧结冷却过程中,胎、釉收缩比例不一致这一点上,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釉子的“老化”现象,是陶瓷器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不断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变化。就象树木的年轮一样,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因此我们也把它形象地称作陶瓷器的“年轮”特征。古陶瓷的“老化”与当前人们所说的 “自然旧貌”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发生在釉子内部,是物质自身内部结构调整的结果,较少受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后者则主要是外部物质对陶瓷釉面侵蚀的结果。受客观条件制约,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这就是古陶瓷“老化”鉴定的理论基础。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采用现代量子物理学检测技术来测定古陶瓷釉的老化程度,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鉴定古陶瓷的新方法。它已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鉴定。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陶瓷釉的老化程度与年龄之间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最初的150年里老化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化速度逐渐放慢。以景德镇青花瓷釉为例;新仿品(包括经过各种作旧处理后的瓷器)的老化系数在0.06~0.10之间,绝大多数为0.08;清代末期至民国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18~0.12之间;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的产品,老化系数在0.22~0.16之间;明代早期至中期的产品,老化系数在 0.26~0.20之间;元代产品的老化系数在0.24~0.28之间。如果以横坐标表示年代,以纵坐标表示老化系数,按瓷器的不同生产年代及其釉子的脱玻系数来作图,便可以获得釉子老化系数与其生产年代的相关曲线。
通过测定釉子的老化系数来判定古陶瓷真伪,一种十分有效的科学鉴定方法。它的准确率极高。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曾试图采用人工方法改变仿品的老化系数,比如向釉内添加催化剂;改变烧成曲线;进行退火处理等,但均未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人们至今尚未找到改变釉子老化系数的人工方法。尽管通过人工处理后有些仿品的釉面与真品十分相似,用肉眼很难区别,但是从老化测试的谱图上看,它们却相去甚远。由此可知老化鉴定法具有较强的抗人为干扰能力。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与其他类别瓷器鉴定大多有相通之处。主要也是从瓷器的造型、胎釉、纹饰、青料发色、制作工艺、款识等六个方面入手。什么样瓷器风格,出现在什么朝代,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以观察青花色料变化和纹饰画风(用笔、构图、题材内容等)以及制作工艺特点是鉴定的最重要因素。

(一)看胎釉

与真品相比,假的或新的仿品,其胎质不是过轻就是过重,这是因为真品和伪品所用胎料、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过程等都有较大的区别。由于仿品大多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条件,如新的仿制品多采用灌浆法、压模法,胎体过于规整,且在胎釉加工时,胎质有的显得过于疏松,有的则过于细腻,但仍不如真品坚硬掂手。仿品的胎质釉面往往过白,也有呈现过青或带青灰色的(与明清时期的亮青釉不同),如釉面未经做旧,大多显得浮燥、火光十足。且釉水或稀薄或厚薄不匀或呈疙瘩状,并带有现代瓷特征。经过人工做旧的仿制品,有一种干涩、或暗淡感,釉面毫无生气,没有古瓷那种因烧松柴而出现釉面莹亮、特有的自然泛青色(含有铁分)和因时代久远而形成的宝光(包浆)内含温润感。还有古瓷(多见民窑)大多施釉肥润,多出现缩釉点,胎体亦多含有杂质或出现细砂或带孔隙现象。不过现在的造假高手也都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和所获得的有关数据、信息来分析研究,并利用所掌握的真品胎釉成分配方或仿造古代窑炉、模拟出真品烧成气氛、并恢复当时各种生产工艺过程,如利用有经验的老画工绘图、手工拉坯和修胎、成品再经过松柴烧制、最后进行人为做旧,故所仿伪品几可乱真,应特别引起注意。

(二)看纹饰 纹饰内容和装饰风格往往决定文物的年代特征

(三)看“包浆”
仿古和作伪的器物表面多带有“火气(或为浮光)”,年代愈近火气愈强,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感觉,这与历代老的仿品也有所区别。虽经过人工做旧处理,如手磨、酸蚀、茶煮、烟熏、土埋等各种去光处理,但总会在某处或某点暴露出人为的做旧痕迹,如器物表面的光亮不自然,或在釉表出现酸咬现象,更没有真品那层柔和、光亮的“包浆”。大凡传世品或老旧的器物(包括瓷器、木器、铜器、玉石、纸绢等物品),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又经过长期用手抚摸、把玩、擦拭或在空气、灰尘、油渍作用下,在器物表面,特别是用手经常接触的地方都会自然形成一层由内而外很温润的光泽,行话就叫做“包浆”。产生的包浆有厚有薄,要看时间长短而定,包浆光泽多内敛含蓄,有无色或带色之分,根据器物的质地不同,如玉器、瓷器、竹木器、纸绢等物品产生的包浆各有不同。有的把“包浆”理解成是一种人为着色或是附在器物表面的皮层是不准确的。另外,传世品经过世代使用后,会产生自然陈旧、刮伤、碰撞、留下岁月使用痕迹,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即所谓自然形成的时代感和沧桑感。如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在地下,还会带有深入胎釉肌里的土锈和水浸痕迹。不过,如是出水的瓷器或没有使用过的古代器物(包括窖藏或库出器物)这种迹象就不明显。故要细致观察并记住出水器物所具有的特征,如看看胎釉有否受海水长期浸蚀后留下的痕迹,有的表面会呈失透或微光状态,或带有深入肌里的水锈泥污等,或附着有某种海水生物自然生长痕迹。但要注意有的是人为粘上一些贝壳之类,以冒充出水器物,不过其手法显得极为造作、粗劣、不自然。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然现象,什么是人工痕迹,如人工做出的“包浆”,多采用酸碱浸泡、再细砂纸打磨后擦油,或经人工染色以及在新仿品的底部和器表涂擦上一层黑灰、油垢等物质做旧,还有的是长期不断地用手抚摸后形成的光泽。但这种人为“包浆”显得浅薄、轻浮,其亮光外露,不够深厚和含蓄,且釉面颜色光泽都不自然。或表面(釉面)多带擦痕或有一种怪味。这些都要经过细致入微察看才会领会到的。

(四)看画风

明清瓷器和元以前的瓷器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多数瓷器都有纹饰。因而,纹饰就成了鉴定明清瓷器鉴定真赝的重要依据,现代仿品也最容易在纹饰上露出马脚。原因很简单,明清官窑上的纹饰大多是当时一流艺术家的作品,有相当部分是宫廷画师所为。比如一件乾隆花卉粉彩瓷器,其画功必定是一流的,线条运用也必定是笔笔流畅。其鉴定诀窍,就是看运笔是否多为中锋,即使中锋、偏锋混用,也是分配清楚,合理得当。现代仿品往往是两种运笔方法混用,原因就是画家的运笔功夫不到家。要想判断这种细微的技巧,鉴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书画方面的修养。

于新仿品刻意模仿真品蓝本,只能依样画葫芦,故用笔就显得拘谨、迟缓、缺乏连贯性,其轮廓线条生硬呆板,软弱无力。构图亦多显松散或感觉累赘。不能像真品绘画那样用笔随心所欲、浑洒自如,其线条十分生动有力,自然流畅,且画面布局也比较紧凑、合理。有的绘画高手仿制纹饰也画得很像,但往往只是形似,不能神似,显得工细有余,生气不足,缺乏真品那种自由奔放、一气呵成的艺术韵味。好比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习惯动作等(如同模仿明星脸一样),但其内在气质和神态,很难模仿到位,只能仿到局部或其中某一点。

康熙画法多为大写意,雍正开始以纤细的笔划写实。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康熙的青花、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笔筒,体现了各朝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

(五)看做假(即人为做旧)

作伪手段近年常见的几种手段,一是老器复窑,即由于老瓷的青花呈色不好、或是生烧瓷(胎釉未烧结)、或是真品破损后再经局部修复,还有的是素面真品(即白釉器)新画花纹和素胎(无釉器)重新上釉等情况,但均经入窑复烧,这类瓷严格地讲,应为老瓷胎、新手段,或称半旧、半新瓷更为确切。因复窑后其釉面多带有火气,或釉面会出现小黑斑点现象。并且在新、老胎釉、青花和纹饰之间往往显得不太协调。故这些复烧瓷常被认作是新仿瓷,但从整体面貌、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观察,还是古瓷的成分更多些。二是新器做旧后,又改装老底。其底面新、旧胎交接处的接痕,多隐于足边釉内,并用胶水覆盖,不易察觉。可试用指甲或刀片刮除胶层,即可暴露出痕迹,另可于暗处对着强光,从器口往内底看,就能发现环状接底痕。三是将新仿品砸破后,重新粘合、拼接成残缺器,再沾上泥巴做成出土的样子,四是利用残缺古瓷(标本)的不同部位相粘接,拼凑成为另一个不同的完整器形。还有的也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即用化学胶水渗和石灰、黄泥、墓土等,做上假土锈,或用砂轮(或细砂纸)磨擦釉面,或破坏仿制品局部结构,如有意使得新仿品在口足耳腹等部位缺损、刮伤、裂痕、剥釉,造成使用痕迹假象等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样人为手段,其釉面、彩色、纹饰、造型以及在损伤部位都显得造作、生硬、不自然。出土器物由于长期埋于地下,釉面常受到酸碱等化学物质浸蚀后产生局部(或全部)自然脱釉现象。与人工使用砂轮打磨或敲击形成的假脱釉有很大区别。

(六)看款识
  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极具个性和时代风格特征的。仿品的款识往往显得软弱无力,体现不出书法的韵味。特别是要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和习惯性写法和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款体流行时间,以及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注意观察用以书写的青料(或彩料)深浅浮沉呈色变化。另外,如看到款识内容或字体写法与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不一致,就要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

当你上手任何一件古玩,首先确定其材质是否相符,器型是否相符,是否有手工痕迹,再结合款识来辨别,就能泾渭分明。请记住真正的古玩珍品极少数是成双的。

 

气泡

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仿造者在注重胎、釉、造型、纹饰等主要特征的仿制时,可能忽略气泡这种非主要特征。因而,通过对气泡特征的分析、对比,可以大体知道一件器物在气泡特征上与真品是否相符。但是这种鉴定,仅适用于气泡特征比较明显的那类器物,如汝窑、钧窑、耀州窑等。对于气泡特征不明显的器物,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并不太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现代新仿器物的釉中也有气泡,有的新仿品的气泡甚至具有与真品相似的特征,这是因为做伪者对气泡特征进行了有意模仿,只要釉的成分和烧制工艺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能达到某种气泡特征。


  古陶瓷和新仿陶瓷在气泡特征上的不同,与烧造使用的燃料及窑炉结构之间具有很大关系。古陶瓷在烧制时使用的是柴窑或煤窑,而现代新仿陶瓷使用的一般是气窑或电窑,它们的升降温曲线及对温度的控制存在巨大区别。现代气窑和电窑烧制的仿品,釉中的气泡一般大小均匀,在分布上缺乏层次感;而古代柴窑或煤窑烧制的陶瓷,釉中的气泡一般有大、小差别,在分布上有层次变化。

 

清三代珐琅彩的鉴定要领和鉴定标准

不少人对于重工粉彩和珐琅彩在认识上还是个模糊的,经常把珐琅彩误认为是粉彩。把重工粉彩误认为是珐琅彩。它们的最根本的区别首先是绘画技法的区别,珐琅彩是墨线先描绘在瓷胎上,然后再覆盖上珐琅彩料,因为珐琅彩料是玻璃质感,是透明的,覆盖的墨线清晰可见。而粉彩是彩料涂与瓷胎上,然后墨线描绘与粉彩上面,因为粉彩没有玻璃质感,不透明。这就是珐琅彩与粉彩最根本的区别。不要走鉴别的误区。但在某瓷器网站竟然说:“珐琅彩与粉彩没有区别,因为它们本属于同系”实在是荒唐!

珐琅彩料是添加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彩色玻璃粉,用多尔门油做稀释调和剂,绘画时是什么颜色,入窑烧制后还是什么颜色。进口珐琅料中的金属氧化物氧化程度好,玻璃质感好,透光性强,里面没有杂质和斑点,所以覆盖在墨线上面以后,墨线清晰可见。而国产珐琅料中的金属氧化物氧化程度差,玻璃质感差,透明度不如进口珐琅料,里面有许多杂质和斑点,所以覆盖在墨线上面以后,下面的墨线模糊不清。进口料色彩艳丽;国产料没有进口料艳丽。这就是鉴别清三代进口珐琅彩料与国产珐琅彩料瓷器的最基本要领。

清三代珐琅彩与民国和现代仿品珐琅彩的最大区别是:真品有金属光泽的蛤蜊宝光,有细密的冰裂纹开片。而民国仿品和现代仿品则不具备这两大特征。因为雍正后期就研究出国产珐琅料了,所以在同一器物上同时出现进口料和国产料,所以有人称《中西合璧雍正珐琅彩》因为进口料的色彩种类少,国产料的色彩种类多。到了乾隆时期全部使用国产珐琅料,没有进口料了;乾隆中后期就开始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珐琅彩料和粉彩料;到了乾隆末期就没有珐琅彩了,全部以粉彩取代了珐琅彩。所以清三代珐琅彩又被称之为:“官窑中的官窑,绝版的宫廷艺术品”。因为民国时期和现今根本就没有清三代时期的那种珐琅彩料了!为此,我咨询过景德镇的制瓷师傅们,他们说:“究竟清三代的珐琅彩料里面添加了什么物质或者成分会出现这两大特征?谁也不知道!也研究不出来!”仿品只能仿其“形”;而无法仿其“神”!

真品清三代珐琅彩款式与现代高仿清三代珐琅彩的款式最大的区别:

真品蓝料印章款颜色深浓沉稳,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反射亮光。而仿品的蓝料印章款颜色清淡漂浮,在光线的照射下反射亮光,且字体用电脑制作,印章十分规整。这就是鉴别款式真伪的唯一诀窍!

“珐琅彩瓷”一直在官窑收藏者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民国时期就曾流传“古月轩”一说,虽然毫无根据,但至少可以表明在当时它已经被社会上的古董商、收藏者极大程度神化了。“粉彩瓷”则仅被玩瓷者视为普通的御厂官窑瓷,不存在神化。

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彩色繁多,有十多种不同的色,而粉彩釉虽比五彩釉的色彩总数要多些,但在同一器上还达不到珐琅彩那么丰富。

■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而粉彩釉是一层薄薄的釉水涂上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

■珐琅彩色调非常艳丽美观,而粉彩则显得不及。

■珐琅彩料较厚的地方釉面易出现极细的开片(冰裂纹),并明显有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

■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而粉彩器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的周围。

专家解密清代珐琅彩瓷器

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

“珠山八友”,不仅是指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等八位名家,更是一个文化现象,它引领了陶瓷史上鲜见的“画派”现象。

尤其是在清雍正以后,珐琅彩的制作在清宫珐琅作渐沦为客串,而在景德镇生产成为主流,到乾隆朝之后,珐琅彩的制作基本上以景德镇为主,艺术风格繁缛精巧,穿金戴银,多用描金工艺,后期体型渐趋硕大、厚重,俨然大清帝国正典风尚。此类器型宫廷少有,多贵族豪富,特别是大商人喜欢订制此类东西。由于从上世纪40年代后战乱,珐琅彩的仿制基本上告停,至21世纪初已近60年,会此技术的人基本作古,应该说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基本失传了。

而雍正七年以后的珐琅彩色料多为本国土制,均为日后构成“粉彩”的色料,越到后来,“粉彩”的特征越强,故今日雍正乾隆官窑粉彩仿制多用今日之粉彩颜料,珐琅彩也是如此。而有些仿家在近年还专门到国外去寻找所谓的当时进口珐琅彩料,但买到的也仅仅是今日国外的釉上彩料,非当时的金属画珐琅颜料,因此,烧出的效果与当时的珐琅彩相差甚远,难以追及。这种状况延续至今。目前,也有仿家以金属画珐琅颜料在瓷胎上试验,此法思路上对头,但在一些技术或艺术上仍有长路要走,因此,珐琅彩的研制今日虽比民国时期图片资料更多,但要求也高,要真正高仿清三代珐琅彩瓷,达到完美程度,至今罕有。

 

广彩瓷

当代广彩精品

当代广彩作品

广彩历史和特点

广彩市场分析

广彩图集

广彩历史和制作

广彩瓷的出现年代就是最早我国最早标记英文的时期。我有朋友从阿根廷和美国带回的晚清广彩开光大盘底部就有英文“CHINA”标识。而标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则是最早见于1910年建立的唐山窑启新瓷厂出口的瓷器上。

广彩始于康熙后期,至晚清仍由生产。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广彩仍由生产作品强化了构图丰满,料厚色艳的特点。以红、绿、黑、金维主色,富丽堂皇,称为“织金彩瓷”。装饰采用“万花满地”和“锦地开光”的程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外销瓷业打英文”CHINA”的标记。

至于说称谓:我不太同意楼主说的“斗彩”。我认为说成“青花加彩”更合适。因为你这套茶具的青花不是作为轮廓线来装饰图案,而是直接作为图案出现的。这和清康熙的名品十二月花神杯是用的同一技法而不同于清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你把这两件同是康熙的名品的青花加彩的不同技法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广彩瓷器如果是晚清和民国的,大多数都有CHINA 和MADE IN CHINA。 晚清粉彩供外销的,有带有汉字底款和CHINA(多是特型红字款)或只有红字CHINA的, 晚清青花有带汉字和蓝CHINA, 也有只带蓝CHINA。这些样本,我手上都有。
晚清民国的外销铜器,很多都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和CHINA款, 也有只带CHINA的。

这些带CHINA/MADE IN CHINA 款的多是1890后的晚清民国的东西(也有早于1890年的)

http://jd.cang.com/682284.html

花篮型“中国广彩+MADE IN CHINA”近代广州地区广彩出口瓷器印章款。

 

民国瓷器值钱吗?

公元191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瓷业萧条衰落的时期。但专家认为,客观地讲,这30多年里也有不少精品瓷器。

  据陶瓷收藏名家胡义河介绍,可将民国陶瓷分为4个大类,分别是:

  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这些器物可称之为民国宫廷瓷;

  其二,清末民初官窑瓦解,官窑良工在中国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这些瓷器可称之为民国仿古瓷;

  其三,民国期间以文人潘宇、汪晓棠以及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绘瓷名家创造了新兴的粉彩工艺,这些新兴的粉彩之作可称之为民国粉彩新艺瓷;

  其四,民国期间为抵制洋货,兴我国货,厦门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30多家公司纷纷成立,它们生产的是日常生活用瓷,这些生活用瓷,可称之为民国生活瓷。

此四者中,前三者都颇具收藏价值。

收藏:海外重历史,国内重品相。

 

“皇家景德镇瓷器”系列彩盘的第一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

作者:赵惠民

第一集:宝钗                   10-I50-1.1                                第二集:元春                  10-I50-1.2

第三集:熙凤                   10-I50-1.3                                第四集:惜春                  10-I50-1.4

第五集:妙玉                   10-I50-1.5                                第六集:迎春                  10-I50-1.6

第七集:黛玉                   10-I50-1.7                                第八集:李纨                  10-I50-1.8

第九集:可卿                   10-I50-1.9                                第十集:湘云                  10-I50-1.10

第十一集:探春               10-I50-1.11                              第十二集:巧姐              10-I50-1.12

在全世界发行的限量彩盘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以“宝钗”的编号为例:10-I50-1.1,第一个数字代表出品国家,中国的代号就是10;那个I50代表生产商,这里就是指号称“皇家瓷厂”的景德镇宇宙瓷厂;最后一组编号由两个数字组成,小数点之前的数字指的是这套瓷盘的编号,之后的数字指的是这只瓷盘在这个套系里的编号,宝钗的1.1指的是第一套里的第一只。

 

 

鉴别金银首饰有五大窍门

   一、如何鉴别黄金首饰与黄铜首饰。黄金与黄铜相比,黄金有很强的沉重感,放在手心有压迫感,因为黄金的比重为19.32g/cm3,而黄铜的比重只有8.9g/cm3。黄金的色泽越黄,成色越好,若偏红,则含铜杂质偏高;若偏白,则含银杂质偏高,其黄金成色都偏低。

  二、如何鉴别K金首饰与足金首饰。鉴别K金和足金主要比硬度和弹性。K金的硬度比足金硬,足金越纯越软,用牙齿可以咬出痕迹,而K金则不行。K金戒指落在地面上,有很强的反弹性,而足金戒指落在地面上,没有这种效果。

  三、如何鉴别镀金首饰与真金首饰。以黄铜材料做成的首饰,表面上再镀上一层薄薄的黄金,其价值非常低廉,因为它材质坚硬,难以冒充足金,但有人把它当作18K金出售,首饰的印记里还打着“18KGP”。这种镀金首饰的外表颜色与真金的颜色不一样,明显偏红,缺乏黄金颜色,外表也能区别。

  四、如何鉴别镍首饰与白金首饰。金属镍是制造一元硬币的材料,白色,不氧化,外表酷似白金材料的颜色,但二者的比重大不相同,白金的比重为21.4g/cm3,而镍的比重仅为8.85g/cm3,沉重感有明显的不同。

  五、如何鉴别银首饰与白金首饰。银和白金颜色虽然差不多,但也容易鉴别。银的比重为10.5g/cm3,只有白金的1/2。另外,纯银较软,容易氧化,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会变黑,而白金则不同,较硬且不会氧化。

 

茶壶

铁制古茶壶

中国茶壶

明代茶壶鉴赏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

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日本和光圆瓷器

有田烧是日本九州的原肥前国烧制的一种陶器,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陶瓷[1]。该陶器在古代被大量出口至欧洲,其烧制工艺在日本一直延续至今。有田烧的鼻祖李参平万历朝鲜战争移居日本朝鲜陶瓷匠。

萨摩烧是一种日本著名的代表性瓷器,釉面有裂纹装饰。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九州南部萨摩藩为发展当地的陶瓷工艺从朝鲜掠来大量的陶瓷匠。萨摩烧就是这一时期被掠到日本的朝鲜陶瓷匠创建。[1

 

西洋瓷器

http://www.replacements.com

国内西洋瓷器拍卖

英国GON、皇家皇冠、MASON、皇家阿尔贝特、TUSCAM、皇家戴文和德国皇家德垒斯堡、皇家巴伐利亚、麦森著名品牌

进口瓷器销售专柜

在欧美国家,数千美元一套的英国GON、法国“赛费”或德国“麦森”品牌的瓷器,是荣耀的象征,因为它们能够显示出主人的身价和格调。

,“MINTON”品牌已成历史,其“绝版”瓷器因而更具收藏价值。目前市场上仿制明顿的帕洛斯大理石白瓷器三件套即茶壶、奶缸、糖缸的售价已高达5,000元以上。

AYNSLEY(爱斯丽)为英皇室御用品牌,品名源于一瓷器制作大师的名字,其于1775年创立该品牌。

MINTON1793年由托马斯明顿创立,它的出名作品包括奶油色和蓝印花饰土陶器、骨瓷及帕洛斯大理石白瓷器。

ROYAL CROWN DERBY (英国皇冠德比瓷),德比是英国的一个小镇,距诺丁汉以西约30公里,它是类似于中国景德镇、德国巴伐利亚、法国里摩日这样的瓷都。DERBY生产瓷器的历史可追溯到1748年,因为该公司生产的瓷器质量相当高,英国王乔治三世在1755年授予德比公司一项极大的荣誉:即准许在其标志上使用“CROWN(皇冠)字样。1890年,维多利亚女王特许公司以“ROYAL(皇家)冠名”,从此公司沿用了这个独特的名称:“ROYAL CROWN DERBY (英国皇冠德比瓷)”,这在英国历史上是唯一的,DERBY是第一家被皇室冠名的品牌,亦是英国最古老的瓷器品牌。

COALPORT公司因开设在COALPORT(科尔波特)郡而得名,该公司1890年生产的以印度菩提树图案的珐琅彩瓷器,已成该公司的标志,后为许多公司所仿效,无人超越。该品牌已于1967年与维基伍德合并(WADGWOOD GROUP)COALPORT(科尔波特)这个品牌已成记忆,现收藏一件COALPORT(科尔波特)印度菩提树图案的珐琅彩瓷器已成奢望。

所有梅森作品上,举世闻名的CrossedSwords蓝剑交锋标志均为手工绘制,

 

西洋瓷器的购买有专卖店、其他实体店、官网、其他网络渠道、拍卖、二手小店等多种选择,每一个选择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同时附带随之而来的担心。
  专卖店是最直接的渠道 
  西洋瓷器的购买渠道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专卖店,北京和国外的专卖店都有。专卖店也能偶尔邂逅同好,去年春节在东京皇家哥本哈根的旗舰店里就碰上一个给他妈妈寻找白瓷全花边图案瓷器的台湾人。 
  一般大百货公司或者购物中心都有西洋瓷器的专柜,北京的是类似燕莎购物中心和新光天地这样的地方,国外的是类似美国梅西百货和加拿大海湾百货公司那样的地方。百货公司专柜的瓷器种类一般也是最全的,这种百货公司卖的西洋瓷器价格通常不便宜。国内的专柜很少搞促销活动,即使有,也最多八折。而据我所知,加拿大海湾百货公司经常搞活动,动不动就五折,那时候就可以出手了。有一次我碰巧去加拿大,待的时间不算长,一问销售,活动刚搞过,而下一次活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销售看我很想买,就请示经理现做了五折的价格调整,当时我简直高兴坏了。刚在Costco买了20件Royal Albert 的 Old Country Rose系列的茶杯和盘子,缺一只壶,就在海湾百货公司补了,一般来说,壶在瓷器里面是比较贵的。 
  说到专卖店,德国麦森和丹麦皇家哥本哈根的北京专卖店已经关张了,巧的是,这两家的专卖店前后都在燕莎的同一个位置。记得皇家哥本哈根关张前有低至六折的优惠价格,想想真是非常划算,那会儿疯狂地囤了很多,甚至帮远在外地的瓷友囤了不少。当然了,也有外地瓷友帮我囤其他品牌的。上海瓷友偶尔发现一家小店卖Royal Doulton的老鼠杯系列瓷器,帮我买过。这个系列是皇家道尔顿和作家吉尔・巴克莲合作出品的,非常有童心童趣的瓷器,是将作家创作的《野蔷薇村的故事》里的老鼠故事搬到了瓷器上。艾伯先生一家温暖的生活完全体现在了杯碟上,孩子们冬天赏雪,夏天采蓝莓,妈妈煮饭端菜,还举办生日Party和婚礼……这组杯碟是家中小女的最爱之一。 
  我们这样互相帮忙囤货,瓷器之火当然越烧越旺,有朋友笑称简直是瓷友托拉斯。 
  专卖店之外的其他实体店,有时能找到很好的deal 
  第二个渠道就是专卖店之外的其他实体店了,比如奥特莱斯(Outlets),比如批发店,比如名品折扣店。起源于美国的Costco是一家会员制的批发店,主要销售大宗批量商品,但也卖首饰、化妆品和瓷器等日用品。如果在Costco看到英国瓷器或意大利瓷器,价格一般来说都很不错。就像我在那里买过Royal Albert 的Old Country Rose系列的20件一整套的,包括四小套,每一小套包括一个咖啡杯、托盘和三个不同尺寸的盘子。价格是200多加元,不到300加元。而我在北京的燕莎看到的Old Country Rose系列,只是其中一只大盘子就1000多元人民币,价格的差异是巨大的。在Costco买西洋瓷器的缺点是不一定能买到一套里面所有的品种,比如,想买咖啡壶、奶盅和糖罐,就不一定有,要碰。 
  而名品折扣店,不论从价格还是到品种,偶尔都能发现巨大的惊喜。比如我曾经在加拿大的Winners发现了我的第一件镂空手绘瓷篮,葡萄牙制造。还买过Wedgwood的青花带盖深盘,价格大概是原价的1/4。这几样都成为我最爱的器皿,此后也再没发现过类似的。我的Old Country Rose系列的奶盅和糖罐也是在名品折扣店配齐的。 
  网络、拍卖以及二手小店 
  此外,官网、淘宝、网络拍卖等网络渠道也越来越成为很多人购买西洋瓷器的补充选择或主要选择。新的、二手的、Vintage的、古董级别甚至博物馆级别的都能觅到芳踪,令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实体店拍卖、二手小店,Vintage店铺甚至类似佳士得等有名的拍卖会(这个当然很需要实力了)都是购买西洋瓷器的非典型性选择。 
  我的一个瓷友从来就只从网络渠道购买二手、古董甚至博物馆级别的瓷器,不但瓷器的工艺比新品高很多,而且能觅到新品中再也没有的精美图案和别致器型。对着那些已经存续上百甚至数百年的瓷器,仿佛和十八九世纪的匠人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一笔一触、一思考一蹙眉,其中的乐趣和享受不足为外人道吧? 
  网络购买尤其从国外网络购买,对眼力、知识、语言、判断力、决断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也会有关税和毁损的担忧,喜好总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也会伴随一些烦恼,也算甜蜜的收获和烦恼了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6/view-1681223.htm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6/view-1681223.htm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en-HK&source=hp&q=%E5%9B%BD%E5%86%85%E8%A5%BF%E6%B4%8B%E7%93%B7%E5%99%A8%E6%8B%8D%E5%8D%96&gbv=2&oq=%E5%9B%BD%E5%86%85%E8%A5%BF%E6%B4%8B%E7%93%B7%E5%99%A8%E6%8B%8D%E5%8D%96&gs_l=heirloom-hp.12...1837.1837.0.2888.1.1.0.0.0.0.67.67.1.1.0...0.0...1c.AEv8kd8-akQ

    众所周知,收藏界清代珐琅彩价格居高不下,屡创新高,甚为抢手。而"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西洋瓷器,却才刚刚引发藏家关注,价值远高于价格。
  珐琅彩工艺远超越"瓷器鼻祖"中国的百余件英国、法国、德国古典西洋瓷,集中亮相上海拍卖行3月28日的拍卖会。其中,一件英国皇家御用AYNSLEY爱斯丽珐琅彩经典花鸟葵口盘尤为引人关注。AYNSLEY爱斯丽是骨瓷的创始者,英国皇室御用品牌。其数百年来坚持采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品的牛骨粉制作骨瓷,经过最高温可达1440℃、耗时最长达1个月之久的烧制。瓷胎细腻、色泽通透,画工精细、色彩鲜艳,当是AYNSLEY爱斯丽的精品。仅仅5000元的起拍价,足以显现收藏英国官窑的时机。拍品中,另有一件英王乔治三世宫廷御用银制果盆,亦是不可多得的皇家银器精品。据上海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陈克涛介绍,古典西洋瓷器、银器兼具历史价值、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一些著名品牌更是极具升值潜力,如今市场刚刚起步,正是收藏投资者抢占先机时。
  据悉,在3月28日的拍卖会上还有英国AYNSLEY、COALPORT、PARAGON、HAMMERSLEY等品牌瓷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银制品和其他各类古董珍玩近400件,拍卖前三天同地预展。

http://www.huaxiaci.com/Article/hqzj/201003/13484.html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收藏西洋古玩已不是一种奢望。尤其是收藏拍卖热的兴起,人们的收藏视野也不断扩大,时间由近现代延伸到古代,地域则由中国扩展到西洋。为了满足收藏者需求,本市一些拍卖行尝试将西洋古玩引入艺术品拍卖会,取得了不小的反响。

    西洋古董的种类包括西洋家具、雕塑、银器、陶瓷、玻璃器皿、照相机、钟表和八音盒等,它们是西洋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各个时期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制造力凝聚的精华。据悉,大众拍卖行将在7月上旬举行的拍卖会上再次力推西洋古董艺术品,这些拍品较之以前在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征集的西洋雕塑拍品中,既有历史人物如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又有故事人物如《巴黎圣母院》的艾丝米拉达、蝴蝶夫人的雕像,不少具有博物院级的收藏品质。其中,路易十四雕像形象地刻画了这位被称为“太阳王”的法国君主形象———他手持权杖,目光锐利威严,整个雕塑造型准确,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

    行家表示,西洋古董的收藏与拍卖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关西洋古董的收藏书籍十分畅销,一些古玩城里也出现了专营西洋古董的商铺,假以时日,西洋古董有望成为艺术品拍卖的新热点。

皇家道尔顿,程及,贝姆等收藏家

第四种情况,海外生产的针对海外市场的收藏品。这种情况比较有意思,而且也有不同的组合和相应的艺术品。以欧美常见的收藏家瓷盘为例,一种例子是国外品牌,由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创作的,比如皇家道尔顿在1977-1980年生产的由旅美著名华人画家程及创作的中国印象水彩画收藏家瓷盘,让人看到眼前一亮。我也曾经用它作为一个特别的礼品赠送朋友,后来就一直被放在主人家的客厅里,这礼的效果可见一斑。还有一种例子是国外品牌,国外艺术家创作的中国风格艺术品。比如美国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爱德华马歇尔贝姆,就曾经花了两年多时间去学习,了解和准备,包括去中国景德镇访问,最后制作了一套中国传统祝福福禄寿喜收藏家瓷盘,也应该算是很特别的收藏品。类似的这种情况还包括Lenox出品,故宫博物院认证的限量高仿花瓶等等。

谢谢藏友阁的意见,加个第五种情况,就是已经被吸收西化了的,纯海外血统的中国艺术风格西方瓷器作品。这个也可以理解,在十七世纪之前,欧美还没有掌握瓷器制作的工艺,只能从中国进口。1709年德国炼金术士Johann Friedrich Bottger发现了手工生产瓷器的秘密,并建立了现在大名鼎鼎的梅森瓷器工厂,可以理解仿制和演化从中国进口的瓷器就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藏友提到的Chinoiserie应该是泛指这种模仿演化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具体一点说的话梅森的蓝洋葱系列,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系列,罗森泰的Le Jardin系列等等都是这种风格的杰出代表。不过当年的师傅比如中国景德镇的瓷器现在难登大雅之堂了,世界高档瓷器品牌都是当年的徒弟,实在是可惜啊。

 

西洋古董名瓷 最具投资潜力的艺术珍品

西洋古董中文图片

Marks of Mason's, Morley & Ashworth Factories

Here is a Large Mason's  Plate  stating Strathmore C 4897.    This 27 cm  plate  comes in a very good condition with some crazing at front and back but no chips or cracks R70

marks of grindley

England mark

 

F. WINKLE BLUE AND WHITE ANTIQUE JUG OR PITCHER NANCY PATTERN

F. WINKLE & CO. LTD., COLONIAL POTTERY, STAFFORDSHIRE ART NOUVEAU ENGLISH ANTIQUE BLUE AND WHITE TRANSFERWARE NANCY PATTERN SEMI PORCELAIN WASH JUG OR PITCHER, MEASURES 11" HEIGHT, CIRCA 1900

This Ornately Embossed or Relief Molded Art Nouveau Wash Pitcher/Water Jug was manufactured by F. Winkle Company in the Town of Stoke, Staffordshire, England approximately 1900.
Geoffrey Godden’s Encyclopedia of marks suggests that the factory used the same cartouche mark from c.1890-1925.
Originally this jug was part of a lavatory set and was accompanied by a large wash bowl. Unfortunately over the years these sets got separated from their former set amount of pieces which usually consisted of about 8-10 pieces to compose a complete lavatory set. It measures 11" Height.
COMMENT: This Gracious Art Nouveau Wash Jug/Pitcher Flaunts A Large Floral Sprig On Both Sides. It is a great quality transferware which I prefer to call simply “blue & white” transferware and not “flow blue”. Many dealers refer to this example as "light flow blue".
Having been an ardent collector of the great dark ironstone flow blues & the very dark semi porcelain/Edwardian flow blues, I am fervent about what constitutes "real" flow blue. Too many dealers pass off any and all "blue & white" as "flow blue". This is especially evident on eBay. I am sure that those of you who know better will agree! Unfortunately this is too much of a common occurrence. Such practice is not fair to the buyer because the price difference can be phenomenal depending on the status of the piece in question. The debatable question is: when does "blue & white" transfer become "flow blue"? Firstly, "flow blue" is ''blue & white'' (transferware) that has been transfered onto an earthenware/pottery body/medium, either "ironstone" or "semi porcelain", the earlier reserved for early-mid Victorian and the later reserved for late or Edwardian  flow blue.
The "darkness & intensity" of flow blue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cobalt ink added; the "flowing/running" appearance depends on how much chlorine was added to the glaze during the firing. (For further in-depth information about "semi porcelain", "blue & white transferware" & "flow blue transferware", go to Home page, click Media and read our published articles).
Today many collectors use these wonderful objects of the past as collector/decorator items to accessorize the country charm at the cottage. These objects work like a good marriage with primitives & primitive furniture.
Many if not most of these ornate lavatory pieces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to accommodate the bedroom of the more affluent household when of course there was no running water and flushing toilets. A Ewer Set (Jug & Basin) always graced the Wash Stand in every bedroom such that the persons awakening or retiring could wash themselves after having used the other accessory pieces. The more ornately molded and high quality transfer pieces always were found in the more affluent household whereas the heavy plain white ironstone was to be found more so in the countryside household.
CONDITION: This Fabulous Decorative Jug/Pitcher is in excellent condition!
F. WINKLE & COMPANY HISTORY
Originally this factory was begun by Winkle & Wood who began building this factory in 1888 and opened it in 1890 which they called the Colonial Pottery Works which was located at Stoke, Staffordshire, England.
F. Winkle worked at the Colonial Pottery outlet whereas Wood continued at the Pearl Pottery Works at Hanley, Staffordshire, England where both originally operated in partnership with Hines from 1885-1890. The F. Winkle Company existed from 1890-1931. Over the course of some forty years, they used several cartouche marks.
The F. Winkle Company was renowned for their very good quality transfer ware and quality clay composition. Their semi porcelain was high quality and was not prone to crazing or staining and their glazes were also high quality. One of their most popular blue & white patterns was called Togo which is absolutely gorgeous. Many of the pieces bordered on being considered flow blue because of the darkness and intensity of the cobalt blue color. “Togo” pattern was also transferred in a beautiful deep pink which the French call “Vieux Rose”.

ITEM NUMBER: PFTP000995
PRICE: $275.00
BUY THIS ITEM

marks of SCHUMANN BAVARIA germany

marks of royal standard china

marks of F Winkle & Co (Ltd)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The world’s greatest museum of art and design

http://www.myottcollectorsclub.com/inf-adceramics.html

royal staffordshire porcelain marks

marks of Wood & Sons England

 Crown Devon (1930-1965)

wood & sons (1907-1910)  Mark

English Transferware

 

掘金西洋古董艺术品

 

西洋古董店样式--link to ebay

西洋古董店样式-2

Crown Ducal was created by the A.G. Richardson & Co. Ltd of England in 1915. The company produced a wide variety of tableware. In 1974 the factory was bought by Wedgewood but as of 2010 the older patterns are still in demand.

Charlotte Rhead

The famous artist Charlotte Rhead worked for the company in 1930s and created many of its patterns. Some Rhead patterns on sale in 2010 included the Crown Ducal Crocus pattern that started at an auction price of $175, a rare Charger pattern plate that cost $215 and a 14-inch Fruit Bursley plate that cost $650.

Other Plate Designs

Various dinner plates wer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over the years after Rhead left the company. The average plate measures 10 inches across and come in round, square and scalloped shapes. As of September 2010, the Bristol pattern in pink sold for $49.99, the Blue pattern for $35.99 and the Charm for $37.

The Mulberry pattern of the colonial design includes people, buildings, ships and floral. One Mulberry plate can cost as much as $99.95.

One of the most expensive plates is the Blue Chintz that cost $149.95.

Least Expensive Plates

According to online sales and auctions in September 2010, the cheapest Crown Decal pattern is the Althea that runs around $9.99 per plate. The Gainsborough Florentine plate is $15.99 and the Heraldry coat of arms plate is priced at $14.90.

 

 

Read more: What Is the Value of Crown Ducal Plates? | eHow.com http://www.ehow.com/facts_7168851_value-crown-ducal-plates_.html#ixzz2FBsUx1S4

 

 

Read more: What Is the Value of Crown Ducal Plates? | eHow.com http://www.ehow.com/facts_7168851_value-crown-ducal-plates_.html#ixzz2FBsEpIw2

 

The name Crown Ducal originated in 1916. It was used by A.G. Richardson and Co., Ltd., of Tunstall and Cobridge, England, on some pieces of their porcelain. While collectors are drawn to many of the Crown Ducal patterns, some of the label's most famous and valuable motifs are the 1930s, Art Deco-inspired designs of Charlotte Rhead. Knowing which Crown Ducal pattern you own is a matter of doing some research into the maker's extensive design catalogue.

Check your piece for a pattern number. Look at the underside of your china and see if a pattern identification number is stamped there. Use that number to find the pattern name with which it corresponds. The website "Crown Ducal by Charlotte Rhead" shows the numbers and pattern names associated with Crown Ducal's most famous designer.

Look through china collectors' guidebooks. Take a trip to your library or book store and look at the illustrations in books about collectible china. See if your pattern matches any of those shown. There are books devoted solely to the work of Rhead, including "Collecting Rhead Pottery" by Bernard Bumpus and "Clarice Cliff and Her Contemporaries: Susie Cooper, Keith Murphy, Charlotte Rhead and the Carlton Ware Designers" by Helen Cunningham. You can also find general china guides that include sections on Crown Ducal. You may have to go through several books to see multiple examples of Crown Ducal patterns. Examples of books that mention the manufacturer are "English Transferware: Popular 20th Century Patterns" by Joe Keller and Mark Gibbs and "Collectible Cups & Saucers" by Jim Harran and Susan Harran.

Use the service of a china and glass replacement company. China and glass replacement services deal with and have knowledge of many makers and patterns. The company Replacements Ltd. offers a fre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service. Send them pictures of the front and back of your china via email, fax or regular mail, and they will research the pattern. Also, the company's website features many pictures of china patterns. Do a search for Crown Ducal and compare your piece to what you find online.

Compare your piece to others in the marketplac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finding the name of your pattern is by comparing it to others that are for sale and have been identified. Because of its large and ever-changing inventory, the auction site eBay is a good resource for this identification method. Hunt for the key words "Crown Ducal" and look at the pictures. Often, you will find an exact match for your dish. Look in both the ongoing and completed auctions. Besides giving a name to your pattern, this research method lets you know w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y for pieces comparable to those you own.

 

 

Read more: How to Identify Crown Ducal Patterns | eHow.com http://www.ehow.com/how_8278461_identify-crown-ducal-patterns.html#ixzz2FBpV8HMu

 

 

crown ducal Gainsborough (All White)($56.99) Platter Medium 13 3/4" $60.00

 

Beautiful Crown Ducal plates in garden colors of greens, pinks, rust, and blues

milky oyster background with embossed floral motif

circa 1920s-30s

Good vintage condition free of chips, cracks or repairs

yellowing due to age and some flaws underneath

where original glazing did not cover but these are NOT chips

just part of the original firing process

Marked Crown Ducal Gainsborough England RoNo 749657 on bottom

very collectible

Measures approx 8.25" diameter

I found this pair of plates at a favorite antiques shop in 1992

displayed as art to keep center floral design intact

$34.47 CAD -- $228.13 CAD

 

 

bavaria schumann arzbero olrmany

SCHUMANN ARZBERG BAVARIA GERMANY

Bavarian fine china, or porcelain, began to be produced in southern Germany in the late 1800s and early 1900s, and followed the European china trend of...

Bavaria is a region within today's Germany, near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For several centuries, Bavaria has produced exquisite china items that are highly collectible today. Does this Spark an idea?

History

The earliest Bavarian china factory was founded in 1794. The Royal Bayreuth company made plates, tea cups, pitchers and figurines. Other Bavarian china companies, such as Johann Haviland, Winterling and Hutschenreuther have operations that are more than a century old.

Bavarian china is still highly collectible today, especially antique varieties. For example, individual pieces that are more than 50 years old can sell for a few hundred dollars, while pieces a century or more old are priced in the thousands of dollars.

 

 

Read more: What Is Bavarian China? | eHow.com http://www.ehow.com/facts_5576359_bavarian-china.html#ixzz2FBxdTwTX

 

Rideau Pottery Canada (Over 50 years)

 

Royal heidelberg winterling bavaria

ROYAL HEIDELBERG WINTERLING GARDEN ROSE

(5 ps $350 ebay)

 

The Wade nam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fine pottery since the 1800s. It all started in 1810 with George Wade & Sons, Ltd. Later in the century John Wade started his company, Wade & Co., making teapots and "go-withs".

 

The firm of Myott, Son & Co. Limited, a typical family run business based in the Staffordshire Potteries, England, operated in one form or another for 93 years. Established in 1898, the factory traded to 1902 at the Alexander Pottery, Stoke-on-Trent, Wolfe Street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Wolfe Street Pottery). The Alexander Pottery was found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was taken over by George Thomas Mountford in 1888 producing earthenware goods. Myotts produced earthenware from three ovens, the company having been set-up with family funding by one Ashley Myott, at the incredibly young age of nineteen, after the death of his boss Mountford. Thus making him the youngest independent potter of the period.

Ashley Myott, whos family originated in Switzerland, was soon partnered in business by his brother Sydney Myott (up until then holding only part-time status within the company) as demand for Myott ware rapidly increased. The brothers then moved to a purpose built five-oven factory - the Brownfield's Works in Cobridge, north of Stoke-on-Trent - extending their works to the adjacent Upper Hanley pottery (purchased from Grimwades) in 1925 to form collectively the Alexander Potteries.

In 1949 the company moved to the larger Crane Street Pottery, Hanley (perhaps as a result of the fire) and in 1969 were bought out by Interpace an American corporation based in Parsippany, New Jersey, who were at the time the largest manufacturer of tableware in the USA. The Myott name was retained and in 1976 the company merged with Alfred Meakin Ltd, who were based in Tunstall, to form Myott-Meakin Ltd. In 1989 the name Myott-Meakin (Staffordshire) Ltd. was adopted as a result of an acquisition by Melton Modes. In June 1991 the company was swallowed by the Churchill Group of potteries.

T

Crocus Ixia

FOCI-01

Hand-painted cup and saucer in the eight-sided shape. There is a Foley/Crocus Ixia mark on the underside. (Also available in the Magnolia pattern on a pink background, the Pink pattern in the grey background)

$38

(E. Brain & Co. has, through its Foley China line, has been offering fine bone china and porcelain items since 1903. The quality of design and the craftmanship of Foley China have successfully withstood the changes in fashions and can still add style and elegance to our present homes. This company is now part of the Wedgwood Group.)

 

Royal Albert bone china from England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bone china. It is easily recognised by its beautiful floral designs and has collected a devoted following around the world.

Royal Albert china dates back to 1896, when Thomas Wild of T.C Wild & Sons moved his china production to the Albert China Works in Stoke-on-Trent.

The factory was not named after Queen Victoria's consort, as is often assumed, but for the prince who later became King George VI - the father of Queen Elizabeth II.

Back in 1897, the company made its mark - and impressed a queen of England - by producing pieces to commemorate Queen Victoria's Diamond Jubilee.

It still produces figurine, brooches and plaques today and its most recent collection was designed to celeb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Royal Albert marque itself.

 

Hollinshead & Kirkham, otherwise known as H & K Tunstall (1870 - 1956) were originally from Burslem in Staffordshire, UK (1870 - 1876) and moved their pottery works to nearby Tunstall in 1876.  In 1890 they took over the Unicorn Works pottery.  The pottery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Johnson Bros Group in 1956.

In the early 1920's designer Harold Growcott joined the pottery and designed a range of hand-painted designs on porcelain.  The designs featured an abstract background painted in two or more colours, on top of which bold fruit or floral designs were painted.  These designs were known as the "Delicious Dozen", although there were actually fourteen different pattern designs.  Some of these pattern names are Anemone, Autumn, Gaiety, Iris, Lucia, Luscious, Panola, Primula, Tulip Time and Viola.  These patterns are sometimes unfairly described as "the poor man's Moorcroft".  These patterns were mostly produced between both World Wars.

Made in England H & K 1933-1942

 

adderley bone china

Adderley Chinese Blossom (Yellow Flowers) 13" Oval...

$75

Antiques price guide-- by Miller

Crown Ducal Marks

 

China Miner

http://chinaminer.canadutch.ca/shopping/pgm-more_information.php?id=999&=SID

http://chinaminer.canadutch.ca/shopping/pgm-more_information.php?id=1398&=SID

http://chinaminer.canadutch.ca/shopping/pgm-more_information.php?id=1323&=SID

http://chinaminer.canadutch.ca/Tea_Pots.php

http://chinaminer.canadutch.ca/shopping/pgm-more_information.php?id=1208&=SID

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980396

 

west germany marks 

 

Margaret Medley`s "The Chinese Potter. A practic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ISBN 0 7148 2593 X.

He Li`s "Chinese ceramics" The new standard guide. ISBN 0-500-28623-X

Shelagh Vainker "Chinese pottery & porcelain" ISBN 0-7141-2432-X

 

When it comes to identifying antique Chinese porcelain, its a complex process, that requires one to consider the microscopic glaze and porcelai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urface texture.   It is complic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best antique Chinese porcelain examples are so fine, that they look as if they were just made. 

There are some give away signals of modern fakes that can be seen in pictures however, and knowing them will be useful to any prospective Ebay buyer.

The two I'm going to discuss here relate to Chinese porcelain figures (Buddha's etc). 
  
First look at the base.   If you see what looks like a cloth impression in the porcelain on the base, then you are looking at a new piece.    Have a look at ebay auction number  151032900122 (this listing will only be available for 90 days, then will be removed from Ebay’s history, I will try and post a current one every 90 days), which is identified as an antique Qing Dynasty Porcelain Buddha from the 19th Century (1800-1899).  Look at the picture of the base, and you will see what looks like the impression of cloth.    You only find this impression on newer examples (ie made after 2000 ish) . 

Second, look at the medium sized hole in the middle of the base.   Holes like that appear after about 1950.

A real 19th Century porcelain buddha would have a flat base, or one which was completely open, with no signs of "cloth marks" on the base.

Lastly, if you notice a seller is selling one fake item and claiming its a 19th Century Antique, then you should assume all their other offerings are fake too.
1. Large porcelain items may have some warping at the edges and sagging in the middle. 2. Center of turned porcelain bases should have a protrusion (nipple) on the top and bottom. 3. Glaze can contain a variety of random large and small bubbles, although some imperial items can have similar sized smaller bubbles. a. Antique porcelain can have large and small random bubbles and or very large solitary bubbles. b. Newer porcelains usually have consistent size bubbles throughout the glaze. c. Antique Ming porcelain will usually have a thick glaze without stenciling marks being obvious. d. Qing porcelain will have stencil marks evident through a thinner glaze appearing as a groove or indentation under the painting. e. Antique porcelain will appear discolored or cloudy when looking through it when viewed in front of a bright light. 4. Porcelain should be of the highest quality usually without cracks. a. imperial porcelain clay appears glassy at the exposed areas where new porcelain appears opaque and or chalky looking. b. Some crackle can appear on over-glaze colors and in clear glazes of older wares and may include black flecks. 5. Footrims should have a slight brownish red color on unglazed areas from iron leaching out or from the saggars during the kiln firing. a. Porcelain base colors can shade from bone color to dark reddish brown. 1. The lighter the brown color staining the higher the quality the porcelain and saggar clay. 2. The darker the brown color usually means poorer quality porcelain clay and or saggar clay. b. Bases on vases sometimes have large glazed spots on the bottom underside from interior glaze leakage through drying cracks. c. Foot-rims can have sand adhering to them, especially on the sides. 1. Base cracking can occur during the drying stage or kiln firing on older porcelains and is not necessarily a flaw. 2. Imperial foot rims are often filed flat before or after kiln firing to keep the item from rocking back and forth when being used. 6. Blurring of the design can occur from kiln overheating and can occur outside or inside usually on the sides. 7. Heaping and piling is often present on antique porcelains. a. Underglaze blue is often burned black, silver or brown where it breaks through the glaze and is exposed to oxygen. b. Fakes often can simulate heaping or piling, refer to item a, above. 8. Imperial porcelain should have a overall beauty and look of being made by a professional. a. 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look freely painted as though you can see the wind blowing them. b. Branches should contain curves and not straight lines and end in a complete breakage. c. Foliage should be evenly spaced throughout the porcelain and be finely painted with multi colored leaves and branches. d. Dragon scales or bird feathers should be curved and painted in, not straight just lines with dots e. Dragon teeth should be pointed and not flat like horse teeth. f. Dragons should appear flowing and powerful, not stiff looking. g. Designs should not contain mismatched animals, dragons or plants that do not belong together. h. Concentric curves should be parallel and without crossover or running together especially on waves. i. Birds should have their feet wrapped around branches, they should look realistic. j. People should look at each other and express some kind of emotion as though they are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not staring off into space. h. Always look for the most perfectly painted art possible which will usually have one or more flaws. i. Examine a porcelain as though it is a fine oil painting and disqualify the ones that appear to be painted fast and poorly. 9. Marks should be centered on the design of the porcelain so when reading the mark and flipping 180 degrees the front should be centered. a. always look for high quality marks when possible, these were painted by professionals, check them with photos of museum porcelain marks. b. carved marks should look professionally made and straight and uniform. c. Marks can have similar characters but be painted several different ways and styles that should match the style and type of porcelain they are on. d. Always look for solid painted lines of a mark. Hollow lines or missing parts of a line can point to new item. e. Remember that even though marks can be flawed they can still be on Imperial porcelain. f. Painting on porcelain is said to be like painting on chalk so look at the mark and porcelain the same way. g. Look for micro use scratches on any old porcelain, especially in non-handled areas.  h. Impressed marks were often used by the Japanese on porcelain to imitate the Chinese. i. The Chinese did carve or impress marks on items made to copy older archaic styles. 10. Because electric light was not present long ago, ancient colors will seem different in natural light unlike new colors. This is especially noticeable with Ding yao porcelain and other white wares. When seen during daylight hours they will appear one color and as night falls will gradually change color and appear a totally different color hue from very slight impurities within the clear glaze. Color can change from white to a dark amber color or have a red hue when seen from different angles. 11. The more perfectly made the porcelain is, the higher degree that it's imperial and conversely the thicker and more poorly made the porcelain is the better chance its not imperial. a. The above statement excludes warping and porcelain firing cracks which is actually a good thing to see. 12. Some porcelains can take years to make from start to finish, These include over glaze types such as Doucai, Fencai, Wucai etc. a. Imperial clays are mixed and left to ferment for up to seven years before use. b. Porcelains can be left to dry for up to a year before painting and kiln firing. c. Several years can pass before one vase will be completed even though several hundred were actually made at one time, and hundreds may have been destroyed for each successful vase made. d. Over-glaze porcelains may be fired many many times to fix all the colors before completion, each time this can add more color to the iron stain on the base or foot. 13. There is a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Imperial workshop porcelains and all other porcelains. a. Imperial workshop porcelain is made of the best clay and glazes. b. The painting on Imperial porcelain can be so perfect it looks like a modern decal, except there is depth to the vivid color and glaze on the antique ones. c. The best Chinese artists were used at the Imperial workshop so look for the most beautiful items. d. Imperial porcelain is often very glassy looking and very smooth to the touch. e. Any handles or finials should look finely carved or painted. 14. Imported cobalt ore appears bright purplish blue when viewed from a digital image of the item. The blue pops out like a neon light when photographed. a. Look for thicker lines that appear more blurry especially along the bottoms rather than clean crisp lines. b. Any antique should have small use scratches from being used or handled. Every item that I have listed to identify porcelain does have its exceptions and or caveats. Education is really the key to knowing Imperial porcelain. I would always suggest buying excellent books with large color photos of the items with marks. Also it would help to take a pottery making class or two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actu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porcelains. I would like to say please avoid T/L testing of porcelains if at all possible. High fired porcelain along with X-rays have really destroyed the ability to test some porcelain. You are left with the possibly of a genuine antique porcelain with drill holes which render it almost worthless, along with the loss of the cost of testing and time involved.

 

 

 

   
上图12真五彩;上图3为假仿五彩。上图3:瓶高54厘米,器型如照片所示,这也是一件景德镇现代烧制的仿品,器型为臆造,胎、釉、青花呈色,彩釉呈色的现代工艺特征十分明显,仿制成本价在400元左右。

康熙五彩仕女雅集图瓶   清代瓷器欣赏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四方瓶: 此对青花瓶保存基本完好,瓷质白洁,发色艳丽。上面绘有人物故事图,上下纹路细致,构图巧妙,别有一番风味。7638

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四方瓶此对青花瓶保存基本完好,瓷质白洁,发色艳丽。上面绘有人物故事图,上下纹路细致,构图巧妙,别有一番风味。拍品介绍:高20.2cm,一只口沿及棱有剥釉,另一只口沿有一磕带线约1cm,棱有少许剥釉,其他完好,瓷质白洁、发色艳丽、纹饰典雅。

道光款方型青花釉里红梅瓶 : 两边为青花人物图.对面是青花釉里红果树图案.行话有"一方顶十圆"的说法,在这位以"节俭"注称的宣宗帝朝代里,此瓶应该是官窑中之重器了吧?!

法国古董望远镜

LEMAIRE FABI望远镜PAR

This is a very decorative and highly collectible antique opera glasses / binoculars by Lemaire Fabt Paris, decorated with fine mother-of-pearl and made from high quality brass. These beautiful opera glasses come with original storage sachet. The piece is signed with Lemaire Fabt Paris as mother-of-pearl application and is in best original condition and will therefore make a lovely addition to your collection of unique and wonderful antiques!

German description: antikes Opernglas aus Paris von Lemaire Fabt Paris Opera Glass Binoculars mit Perlmutt; hergestellt mit Perlmutt und Messing; hochwertiger, antiker Operngucker mit Original Schutzsackerl und signiert mit Lemaire Fabt Paris in Perlmutt; hochwertigstes Sammlerstck in 1A Originalzustand; datiert um 1900.

拍品描述

此望远镜上面镶嵌着珍珠母贝,且珍珠母贝保存完好。天然美观。通过中间的旋钮调节焦距,非常清晰,具实用极观赏价值。并有原装皮套一个。喜欢的别错过哦。

拍品年代:1990 拍品尺寸 7cm 10cm

 

紫沙壶云青落款--张赦棠(云青

笔名云青,1940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江苏陶瓷艺术学会会员、宜兴精陶工艺厂助理工艺师、

江苏省工艺艺术协会会员。

195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师于任淦庭门下,学习紫砂雕刻装饰。

1961年调到宜兴精陶厂,从事精陶产品试制及装饰设计,作品多次展出获奖,深受海内外客商喜爱。

其作品特大玉兰菊花加彩描金瓶十五头雕刻咖啡具等五套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特大玉兰加彩瓶则为天津艺术馆收藏。

1990年获工艺美术设计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荣誉证书,93年被轻工部编入《中国当代陶瓷美术家辞典》。

日本六古窑:

越前烧福井县

越前烧的特点是古朴天然,形态厚重,表现为高温烧制后,薪灰自由地流布在陶器表面,随意,浑朴,带着大地的特征,这种自然釉拥有非常好的手感。

濑户烧爱知县

爱知县濑户市是日本屈指可数的陶瓷出产地。其中,濑户市的“赤津烧”被誉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赤津烧”陶瓷的特点是釉料色彩相当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黄濑户”、“志野”、“织部”等,它们的制造历史已达数百年之久。“濑户烧”陶瓷得益于当地的优质陶土,陶工们的技艺也相当精湛。现在,“濑户烧”陶瓷制品有茶道器具、花道器具、普通的餐桌用具等,它们一脉相承地继承了传统的技法。1977年,“濑户烧”陶瓷被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常滑烧(爱知县)

充分发挥陶土丰富优质的特性,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陶制品,其中利用粘土中的铁分烧制出的红色的朱泥,作为常滑烧的代表作而闻名天下。“常滑烧”陶器产于爱知县常滑市。据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常滑烧”起初在烧制时全然不用釉料,其技法被称为“自然釉”烧制法。主要产品有陶罐等。后来,“常滑烧”因为烧制陶管(如排水管、烟囱等)而名声大振。现在它还因为采用“朱泥”(红褐色粘土)制造陶.

信乐烧滋贺县

烧成后的陶胎一般呈红褐色,陶土质粗而杂,胎体的红色,窑火造成的黑斑(日语中称作“焦げ”,烧窑时因薪灰与强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块,是茶人们鉴赏的要点之一)相交映成景。

最古的信乐多是农家用的贮藏器,大腹广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于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状(日语中称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时代以后的产物。欠于烧窑的温度或时间,古信乐一般没有完全烧透。壶的形状各种各样,其中最著名的是“蹲”。安土桃山时代后大量制作茶道专用的茶壶,其中较知名的是“钱瓶壶”(也作“煎饼壶”),用辘轳成形,口唇外翻,烧成程度高,施釉,较传统工艺上大为进步,有的还记有年号铭文。

备前烧(滋贺县)

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来制作陶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这位陶瓷师傅的家族从15世纪中便开始制作备前烧陶瓷,一代代相传至今。备前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六大古窑中,也是最古老的。

备前烧节:

在桃山时代,美浓烧,赖户烧,备前烧,伊贺的信乐烧,京的乐烧所制的陶器最受茶人们的欢迎。出兵朝鲜的将领中有抢抓朝鲜的陶工回国做工的事情发生。借由此,九州等西部沿海地区的陶业开始了急速的发展,其中锅岛直茂有田烧(李参平创始),细川忠兴的上野烧,岛津义弘的沙萨摩烧,黑田长政的高取烧,毛利辉元萩烧的最为有名。

丹波立杭烧兵库县

古朴沉静是丹波烧的特色,简单的外观泛着焦褐或黑色光泽,带给人宁静感受。过去丹波烧大多是实用的壶、花瓶、碗等,供当地人日常使用,当时使用的是“穴窑”,虽然未上釉药,却因为窑中的烟和灰,在陶器表面薰烧出自然的光泽,别有一种沉稳厚重之美,由于制作方法和成品都与现今不同,称之为“古丹波”。

 

由于有田的瓷器从伊万里港装船运往各地,渐渐又被称为“伊万里烧”。1610年,日本仿照中国瓷器烧制出最早的有田瓷器,后经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工艺品,并成为与中国景德镇、德国“麦森”齐名的世界知名三大瓷都之一

日本从十七世纪开始烧制瓷器,深受中国景德镇青花古彩技术的影响,当时伊万里瓷基本仿景德镇的瓷器,因此当地烧制的瓷器与中国瓷器的风格相近,几乎分辨不出,后经不断创新,日本瓷器里妇女的美人图案开始多了起来。

世界铭品九谷烧-梅仁莺8号花瓶 建议零售价: 2810.00 元/件

九谷烧是具有350多年历史的日本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它非常善于采用金、银等华贵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或绘画。装饰技法有红彩、金彩、绿彩、银彩等种类。

皇家道尔顿,程及,贝姆等收藏家

第四种情况,海外生产的针对海外市场的收藏品。这种情况比较有意思,而且也有不同的组合和相应的艺术品。以欧美常见的收藏家瓷盘为例,一种例子是国外品牌,由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创作的,比如皇家道尔顿在1977-1980年生产的由旅美著名华人画家程及创作的中国印象水彩画收藏家瓷盘,让人看到眼前一亮。我也曾经用它作为一个特别的礼品赠送朋友,后来就一直被放在主人家的客厅里,这礼的效果可见一斑。还有一种例子是国外品牌,国外艺术家创作的中国风格艺术品。比如美国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爱德华马歇尔贝姆,就曾经花了两年多时间去学习,了解和准备,包括去中国景德镇访问,最后制作了一套中国传统祝福福禄寿喜收藏家瓷盘,也应该算是很特别的收藏品。类似的这种情况还包括Lenox出品,故宫博物院认证的限量高仿花瓶等等。

谢谢藏友阁的意见,加个第五种情况,就是已经被吸收西化了的,纯海外血统的中国艺术风格西方瓷器作品。这个也可以理解,在十七世纪之前,欧美还没有掌握瓷器制作的工艺,只能从中国进口。1709年德国炼金术士Johann Friedrich Bottger发现了手工生产瓷器的秘密,并建立了现在大名鼎鼎的梅森瓷器工厂,可以理解仿制和演化从中国进口的瓷器就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藏友提到的Chinoiserie应该是泛指这种模仿演化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具体一点说的话梅森的蓝洋葱系列,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系列,罗森泰的Le Jardin系列等等都是这种风格的杰出代表。不过当年的师傅比如中国景德镇的瓷器现在难登大雅之堂了,世界高档瓷器品牌都是当年的徒弟,实在是可惜啊。

 

Harker Pottery was a pottery company originally based in East Liverpool, Ohio. The pottery was established in 1840 and was in business until 1972. Some of the most memorable items in the Harker line included an intaglio system that was patented as Cameoware. Harker also produced dinnerware for the Sears and Roebuck Harmony House line.

Made in Nippon were made between the late 1800 and 1921.
1891-1921 NIPPON/HAND PAINTED NIPPON ERA

The McKinley Tariff, which took effect March 1,1891, required that all imported goods be stamped in English with their country of origin. At the time, "NIPPON" was considered to be an acceptable name for Japan, so most Japanese ceramics of this period were backstamed "NIPPON" or "HAND PAINTED NIPPON." often with a company logo as well. However, not all were stamped that way. There were still unmarked pieces, and pieces stamped "JAPAN" as well.  NIPPON pieces are priced higher than MADE IN JAPAN and are eagerly sought by collectors.

1921-1941 EARLY MADE IN JAPAN ERA ("GOLDEN AGE")

The U.S. Customs Bureau ruled that "Nippon" was no longer an acceptable synonym. As of August 1, 1921 all goods were supposed to be backstamped "Japan"  Technically, the Made in Japan Era began when NIppon era ended in 1921, but it really was not that precise. At some point the U>S> Customs Bureau may have required that the words," MADE IN" be added to the backstamps, but this was not always done. Unmarked pieces sometimes slipped through Customs ,but most of the ceramics from 1921 to 1941 are marked either "JAPAN" or "MADE IN JAPAN" .

History of Ceramics

日本 海外 瓷器拍卖:

http://auction.artxun.com/listk43422apmziyson.html

日本伊斯特株式会社拍卖公司

仿哥窑瓷器

各具本朝特色的明清仿哥窑瓷器

 

高温色釉装饰花瓶图片

高温色釉斗彩【江南秋韵图】Y 19,860

【宁勤征 高温色釉丘壑风情瓶】Y55,000

王青 高温色釉粉彩「清香」瓷瓶 Y40,000-60,000

 

在点彩工艺的基础上,以青釉、黄釉、白釉、黑釉、红釉为底釉,以其他色调的高温釉彩作为面釉或色料,通过洒、滴、涂、浇或笔绘等技法施加于底釉上,烧造出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效果十分良好的各种高温釉上彩品种。

颜色釉

釉上加彩

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真正成熟的以绘制纹饰而著称的釉上彩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其后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创作出许多不朽的矿世杰作。金至元代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成化、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准。但是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珐琅彩器名重一时,缕创天价,也是稀世之珍。

釉上五彩,粉彩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操作较釉下彩简便。但画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受酸性食物侵蚀会溶出铅、镉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种有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墨彩、描金等。

明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解放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发展了用色釉作釉料来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习惯称为高温颜色釉彩绘。高温颜色釉彩绘的陶瓷制品,自然生动,趣味无穷,深厚庄重,晶莹滋润,这些特征是其它陶瓷艺术难以达到的效果,也是高温颜色釉彩绘的独特风格,愈来愈广泛地被陶瓷美术工作者所采用,烧制出许多优良品种,因此,高温颜色釉彩绘已成为陶瓷美术百花园中一枝新花。

 

景德镇瓷器 陶瓷花瓶 名人名作/ 涂国生作品 /清香 

笔名国城 1956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99年获国家级陶瓷设计专业二级证书,擅长高温色釉装饰。

涂国生,笔名“国城”,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1956年生于景德镇,1989年毕业于景德 镇市陶瓷职大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99年获国家级陶瓷设计专业证书。2005年两件陶艺作品 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其擅长高温色釉装饰以及现代民间青花装饰,其主要作品《福娃》《舞台姐妹》《 火的艺术》荣获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的优秀奖和创作奖。2002年作品《奇峰》荣获国家 级银奖。今年5月,涂国生色釉装饰《药理风光》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铜托瓷胎珐琅彩小盘

铜托珐琅彩瓷盘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11010/newgx4e9299ae-4210564.shtml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陶瓷史料之:近现代陶瓷概说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江苏宜兴、河北唐山、邯郸、福建德化、辽宁海城和广东佛山、潮安、大埔、饶平等12处主要陶瓷产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均有陶瓷生产企业。陶瓷工业己形成布局比较合理,重点产区、原辅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科研教育等基本配套的行业体系。